□ 王 棚 蔡秀萍
廣東省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水資源分布不均、水質性缺水、水資源利用浪費等問題威脅著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本文從水資源綜合規劃、節水技術手段、法規制度管理等方面就廣東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出了相關建議。
隨著廣東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供、用、排水關系和用水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用水量的不斷增長和用水結構的變化,使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少水臟的問題日益成為困擾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突出問題。因此,著力節約水資源,調整用水結構變得尤其重要,要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資源有限且分布不均。2008年,廣東省平均年降水量為2 140.8毫米。廣東省水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由于地形氣候的影響,降水和徑流的時空分布不均,約85%的徑流高度集中在汛期以洪澇形式出現迅速奔向大海。地域上的分布情況是中部多,東西兩翼較少;各地平均年降水量變幅達1 200~2 800毫米。這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帶來困難。
(二)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飛速發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廣東,目前廣東常駐人口已達到9 300萬,用水人口不斷增加,而水資源量不增加反而減少,勢必造成人均水資源的短缺狀況。2008年全省用水總量461.5億立方米,比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全省用水量325億立方米增加了136.5億立方米,例為全國前茅。根據用水定額和用水增長趨勢方法分析,隨著廣東省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工業、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還將不斷增長,到2030年之前,全省總用水量處于“增長期”。
(三)水質性缺水狀況嚴重。廣東省發達的工業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使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斷排入河流湖泊,導致水環境質量下降,2003年排放總量達120億噸,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全省2008年監測評價河長6 988公里,其中水質Ⅰ~Ⅲ類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76.1%,Ⅳ~劣Ⅴ類占總評價河長的23.9%。在監測評價的57個水庫中,水質為Ⅰ~Ⅲ類的水庫38個,占監測評價總數的66.7%;Ⅳ~Ⅴ類的水庫19個,占33.3%,主要污染項目為總氮。全省監測評價的41個城市飲用水源地中,水質為Ⅰ~Ⅲ類的水源地有21個,占監測評價總數的51.2%,其中,水庫水源地占57.1%,河流型水源地占44.4%。
(四) 洪澇災害頻繁。廣東省目前的防洪標準偏低,部分現狀堤岸是在軟基上拋石堆砌而成,有少數是自然崗地或土堤,工程質量差,防洪潮標準較低,堤頂標高不能滿足防洪規劃的要求,如珠江的前后航道、蕉門水道、洪奇瀝水道等等,其配套工程設施多為50~60年代修建且已老化,現狀堤防僅為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廣東西部北部山區較多,泥石流事件也時有發生。城市的排澇設施標準偏低,排澇主干渠渲泄能力不足;現有排澇系統的工程設施不配套,調蓄泵站、防洪閘、溝渠和水庫庫容設計標準不一致,只能按低標準運行,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城區排水管網結構老化,部分渠道嚴重淤塞破損,排水管網過水能力嚴重不足;城市發展迅速,排澇設施跟不上城市化發展的需求。由于現有的防洪澇標準較低,近年來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一)可持續水資源管理。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被廣泛接受,并成為各國政府21世紀行動綱領的重要承諾。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有3個基本目標:環境的完整性、經濟效率和平衡。根據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基本目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以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除了考慮水資源量的分配管理外還要求考慮水環境問題,具有環境的完整性;要求水資源的利用從長遠的觀點看有最佳的經濟效率;為了處理好追求經濟效益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要求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平衡便成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其最根本的涵義是經濟社會與水資源的協調發展。
(二)創建節水型社會。廣東省一方面用水緊張,一方面水資源浪費嚴重。根據廣東省行業取(用)水定額的普查,工業取水、公共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定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同行業中,不同的工藝水平和管理水平其取(用)水定額差異較大,如同樣的制漿造紙企業,用水定額可相差3倍。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廣東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是貫徹節約保護資源基本國策的戰略措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廣東省水資源并不樂觀的形式更要求必須大力推行節水,這對水質性缺水比較突出的廣東,一方面是節約水資源,另一方面也是減輕水環境壓力。
(三)加大城鎮污水治理力度。要保護好飲用水源,增加水污染治理的投人。廣東省污水處理廠建設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環境基礎建設和運營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不高。污水處理廠被看作政府出資的福利事業,使建設投資完全依賴政府,給政府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另外,事業單位運營也一定程度導致了污水處理廠運營成本偏高。事實上,根據“誰污染,誰付費”的要求,多數地區只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通過收取污水處理費,便可使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成為“有利可圖”的產業。通過公開的招投標,讓所有有資質的企業都有機會參與競爭,從中選擇最優者建設和經營。在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同時,要加強污水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的利用率。城市污水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污水收集系統必須與污水處理廠同步或先行建設,污水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污水處理和回用相結合,才能達到污水治理的目的。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廠應進行配套建設。近期應首先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在此基礎上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污水處理應以滿足現有污水為主,處理程度應根據不同接納水域的要求確定,并留有進一步處理的余地;對城市排水管網服務區內的污、廢水,要求在達到允許排入城市下水道標準后納入城市污水相對集中處理,而對服務區之外的污水則宜分散處理。
(四)提高全省防洪澇能力。針對廣東省當前防洪、治澇工程系統存在的問題,在總結歷史的防洪、治澇經驗教訓基礎上,應對全省的防洪、治澇做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工程措施方案。根據東江、西江、北江及其支流、沿海等堤岸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堤岸加固建設,提高防洪標準,全面落實洪水調度方案等措施,有效地控制東江、西江、北江洪水泛濫,降低臺風暴潮的侵害;山區做好植樹造林的工作,加強截洪溝建設,加大對山坡的監測力度,避免泥石流發生。結合近遠期排澇規劃,逐步完善排澇系統的配套設施及城區排水管網建設,對不滿足排水要求的舊管網進行改建,對淤積的管網進行清疏,加強管網的養護管理等等。建成完整的、配套的、標準符合規范要求的防洪治澇工程系統,進一步提高防洪除澇能力,完善全省防洪減災系統。
(五)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健全水管理體制。建立起全省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新體制,實現資源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優化配置。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水運行機制。解決好提高現行水價、征收郊區用水的水資源費、統一征收地下水養蓄基金等問題;要在對水管理體制、水運行機制的改革進程中進一步完善水法規,逐步形成統一的、權威的水法規體系。
只有加強制定適應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水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水政策法規體系,通過對水資源按流域的統一管理,才能使人口、水資源、水環境與全省經濟協調發展,從而使水資源能滿足生產、生活和生態對水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
廣東省人口多,工業發達,城市化快速,水資源問題嚴重,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