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玉玲 吳 彬
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水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越來越重要。水利工程在發揮其工程效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何趨利避害,減少水利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是值得我們每個水利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會對局部小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霧等氣象因素的影響。同時,由于水庫中大量水體的聚集,會使庫區周圍地殼結構的地應力發生變化,容易引發地震。特別是隨著高壩水庫的修建,強烈的水庫地震時有發生。水庫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等。
水庫修建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量,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這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產生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如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斷絕水的來源而干涸、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因河水流量減少而致河口淤積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的減少而使河流自凈能力降低等等。此外,水庫滲漏也會導致周圍的水文條件發生變化。
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后便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水溫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這些都是建壩后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水庫蓄水后,對水質可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1.有利影響。水庫內大體積水體流速慢,滯留時間長,有利于懸浮物的沉降,可使水體的濁度、色度降低;水庫內流速慢,藻類活動頻繁,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中鈣、鎂離子結合產生碳酸鈣和碳酸鎂并沉淀下來,從而降低了水體硬度。
2.不利影響。水庫內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致使復氧能力減弱,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比河流弱;庫內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類的光合作用,但壩內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易引發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被淹沒的植被和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同時釋放沼氣和二氧化碳,可導致溫室效應。
水利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也是各有利弊的。一方面通過筑堤建庫、疏通水道等措施,可保護農田免受淹沒沖刷等災害;通過攔截天然徑流、調節地表徑流等措施補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營養成分等。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興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時,輸水渠道兩岸由于滲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積土壤的次生鹽堿化和沼澤化。
修筑堤壩將使魚類特別是洄游性魚類的正常生活習性受到影響,生活環境被改變,嚴重的會造成物種滅絕。例如:長江特有的白甲魚、巖原鯉、中華鲅等在漁業產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特別是白暨豚近幾年來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水利工程的建設使自然河流出現了渠道化和非連續化的態勢,這種情況造成庫區內原有的森林、草地或農田被淹沒,陸生動物被迫遷徙。
移民安置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大課題,其對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興建水庫,淹沒土地,土地的減少必將使人地矛盾更加緊張。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還會造成毀林開荒,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如不妥善處理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
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引起諸多環境因素的變化,如施工期產生的廢水、廢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會影響施工區的衛生環境,這些都威脅到當地居民及施工人員的健康。水利工程在運行過程中會改變某些病原體孳生環境及傳媒棲息地,血吸蟲病、瘧疾、腸胃炎等發病率會隨著環境的破壞而上升,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文物古跡反映了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風情、科學技術、軍事和歷史等,對歷史、古代科學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對重要的古跡進行防護、遷移、仿制并進行錄像保存,為世人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總之,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趨利避害,認真進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綜合考慮水利工程建設中的各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的施工手段,既保證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又盡量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消極影響,讓水利工程成為真正的綠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