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麗
鶴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小興安嶺東麓低山丘陵地帶。市區南部以阿凌達河為界與湯原縣相接,西北部與伊春市接壤,東部以梧桐河為界與所屬的蘿北縣相接。行政區劃為6區、3鄉、1鎮、50個行政村。市區幅員面積4551km2,其中城市中心區面積55.3km2。城區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為平原,有鶴立河、小鶴立河、石頭河等河流流經城區。全境位于中高緯度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97mm,年蒸發量(E601)在800mm以下,全年多盛行西風或西北風。
(一)降水量
根據黑龍江省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初步成果,從1956年至2000年的45年系列分析可知,梧桐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7.25億m3,折合水深597mm,其中鶴崗市市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0.33億m3。梧桐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400~600mm,降水量的年內分配不均,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冬季降水量較小,不足全年的5%。本區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存在著明顯的豐枯交替性,最大年降水和最小年降水成倍變化。梧桐河及其支流上游山區為降水量高值區,一般在600mm以上,鶴立河下游平原在550mm以下,山區明顯大于平原區。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歷年最高值是1950年的853mm,最低值是1999年的324mm。
(二)地表水資源
鶴崗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12.9億m3,全市山區地表水資源量為9.84億m3,占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的76.5%;平原區地表水資源量為3.06億m3,占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的23.5%。
(三)地下水資源量
鶴崗市地下水資源主要補給來源于大氣降水。山丘區為基巖裂隙水,平原區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山丘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8億m3,平原區為1.66億m3,扣除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重復計算量0.26億m3,全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4.2億m3,平原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0.83億m3。
(一)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評價
鶴崗市平原區總面積7786.56km2。地下水總補給量包括降水入滲補給量、河道滲漏補給量、庫塘滲漏補給量、渠系滲漏補給量、灌渠田間入滲補給量、山前側向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鶴崗市平原區多年平均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3.195億m3/畝,總補給模數為16.95萬m3/km2·畝。多年平均地下水總補給量減去多年平均井灌回歸補給量,其差值即為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為11.706億m3/年,地下水資源量模數為15.03萬m3/km2·年。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2.184億m3/年,地下水可開采模數為15.65萬m3/km2·年。經分析、計算、統計,鶴崗市各縣區行政評價區的地下水總補給量、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可開采量見表1:

表1 平原區多年平均各項補給量按行政規劃區匯總表
(二)山丘區地下水資源評價
鶴崗市山丘區總面積6865km2。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包括山間河谷孔隙水資源量與基巖裂隙水資源量。山間河谷區河谷陡窄,面積很小,因而沒有劃分出山間河谷區,未進行山間河谷孔隙水資源量計算。
山丘區基巖裂隙水資源量采用排泄法計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側向流出量、開采消耗量和潛水蒸發量等4項。鶴崗市山丘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3.8億m3,地下水資源量模數為5.53萬m3/km2·年。在山丘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組成中,以基巖裂隙水的河川基流量為主,約占90.26%;其次為開采消耗量,約占7.91%,再次為基巖裂隙水的潛水蒸發量,約占1.34%。鶴崗市山丘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見表2:

表2 山丘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按行政規劃區匯總表
(三)總需水量預測
當鶴崗市需水保證率P=95%時,各規劃年需水量分別是:1999年為10286.8萬m3,年增長率為3.5%;2010年為15338.1萬m3,年增長率為3.9%;2030年為24065.3萬m3,年增長率為0.82%;2050年為28315.1萬m3,年增長率為0.50%。鶴崗市需水量預測成果見表3:

表3 城市需水量預測成果匯總表 萬m3
(四)總供水量預測
通過對目前鶴崗市現有供水水源的調整、挖潛、配套和對污水回收利用、節水潛力的分析,預計鶴崗市可供水量(P=95%時)是:2005年為12636.6萬m3,年增長率3.5%;2010年為15339.6萬m3,年增長率4.0%;2030年為17480.8萬m3,年增長率0.7%;2050年為19192.9萬m3,年增長率0.5%。鶴崗市供水各水平年可供水量見表4:

表4 鶴崗市各水平年可供水量預測成果表 萬m3
(五)一次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本次供需平衡是在現狀水平年基礎上,僅考慮內涵部分發生變化的外延平衡,也稱一次水資源平衡。見表5:

表5 一次水資源供需平衡表 萬m3
從四個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結果可知,2005年、2010年鶴崗市規劃區基本上不缺水,但在2010年以后城市用水存在著較大的缺口,2030年鶴崗市將面臨著嚴重缺水的問題。
(六)二次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通過第一次水資源平衡可知,2030年、2050年兩個規劃水平年至少需新增供水量7000~9000萬m3才能達到基本平衡。第二次平衡主要是在一次平衡的基礎上計入開源工程增加的供水量,按照新增水源年供水9825萬m3的能力,到2030年、2050年均有少量的余水,即使在將來遇到特枯水年或連續枯水年,也可基本保證鶴崗市的用水需求。二次水資源供需平衡見表6:

表6 鶴崗市二次水資源供需平衡表 萬m3
鶴崗市屬于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城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日益發展,對需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
(一)水資源總量不足,鶴崗市水資源人均占有量2269m3,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4/5。鶴崗市當地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17.6m3,遠遠低于全省城市當地水資源人均占有量。
(二)水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相對滯后,至今無骨干重點工程,現有水利工程不但不能滿足城市供水需求,而且存在著事故隱患。
(三)鶴崗市現有主要工業行業為煤炭、電力、造紙、化工等,均為大耗水行業,且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生活及農業用水也無約束機制,從而造成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嚴重浪費。
(四)鶴崗市工業生產以煤炭為主,在煤炭生產過程中大量的深層地下水被疏干,其中僅有一小部分被利用,大部分則被做為污水排掉。
(五)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不統一,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和保護。
(六)城市水價不合理,不利于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
鶴崗市境內的河流主要為梧桐河右岸各支流,全市區境內水資源總量為14.09億m3,城區范圍內除開采一部分地下水外,幾乎沒有可直接利用的地表水水源,靠水利工程向城市調水是該地的主要供水方式,加以非工程措施相結合,以此來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一)加快地表水水源工程建設
1.消險擴建小鶴立河水庫。擴建后的水庫總庫容為5848萬m3,日供水能力4.5萬m3,工程總投資2.28億元,計劃于2010年完工。
2.消險擴建十里河水庫。擴建后的水庫總庫容為7474萬m3,日供水能力5萬m3,估算投資2.84億元,計劃于2013年完工。
3.新建筒子溝水庫。設計總庫容為7288萬m3,日供水能力5萬m3,估算投資2.5億元,計劃于2013年完工。
4.新建關門嘴子水庫。設計總庫容為7.72億m3,日供水能力20萬m3,估算投資7.5億元,計劃于2015年完工。
通過上述水源工程建設,可將梧桐河流域上游的水資源開發出來,日可向鶴崗市提供34.5萬m3的水量,能夠滿足城市未來發展需求。
(二)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在鶴崗市煤炭開采過程中,井下排水直接利用較少,礦區興安煤礦、竣德煤礦井下排水量較大,日排水7.5~8萬m3,煤炭開采過程中水質污染輕。目前,已建設完成日凈水能力7萬立方米的凈水廠,可作為地下水供水水源,可滿足上述兩個地區的工業項目需水。
(三)加快節水型城市建設
1.生活節水。主要通過安表計量,分戶供水,淘汰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便器水箱,推廣使用節水型衛生潔具。加強城市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則需通過實行小城鎮集中供水等方式實現。
2.工業節水。通過提高生產用水效率和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減少水損耗的方式來實現。
3.農業節水。主要對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和擴建,推廣綠色節水灌溉工程。
4.生態環境節水。主要對園林綠地實施節水灌溉工程,加強城市水環境治理。
5.開源措施節水。主要對城市生產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加強城市及灌區供水水源工程建設。
(四)強化水資源管理工作
1.加強地表水功能區的管理。對水功能區進行監測和管理,確保鶴崗市地表水域功能區不遭破壞。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度,加強排污口管理,確定水體的納污能力,確保水體不受污染。
2.加強對重點水域的監測。加強對小鶴立河、石頭河水域的監測,控制入河污水的排放量。
3.加強水資源保護能力建設。建立水源保護區,確保供水水源水質,防止水庫水源地富營養化,加強水質監測工作,開展水源地水質旬測和實時自動監測。
4.建立起公眾參與機制。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全市形成公眾參與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
總之,只要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利用的原則,按照興利除害并重、開源節流并舉的方針,統籌考慮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使水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有效保護、高效利用,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能保證鶴崗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