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白丹

1995年12月8日,水利部下發《關于加強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的通知》,首次提出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八化目標”,規定“省、地、縣級水政監察執法隊伍的名稱可分別定為水政監察總隊、水政監察支隊和水政監察大隊”其后,《水政監察工作章程》對各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也作出了具體規定。
筆者在水行政執法研究中發現,全國各地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不夠統一。筆者認為,規范水政監察隊伍名稱對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促進水利法制體系建設、推動水利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不統一水政監察隊伍名稱,將有損水行政主管部門形象。
規范各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的依據較多,既有規范性文件,也有部門規章。
早在1995年12月8日,水利部就下發了《關于加強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的通知》 (水政資[1995]493號),首次提出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的具體目標:“執法隊伍專職化、執法管理目標化、執法行為合法化、執法文書標準化、考核培訓制度化、執法統計規范化、執法裝備系列化、檢查監督經常化”(簡稱“八化目標”),規定:“省、地、縣級水政監察執法隊伍的名稱可分別定為水政監察總隊、水政監察支隊和水政監察大隊。”
1996年3月28日,水利部又下發《關于印發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 (政資監[1996]2號),明確規定:“專職水行政執法隊伍的名稱統一定為:省級——水政監察總隊,地級——水政監察支隊,縣級——水政監察大隊。”
1990年8月15日,水利部以規章形式下發了《水政監察組織暨工作章程(試行)》 (水利部令第1號),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加強水政工作,設置水政機構,建立水政監察隊伍。”由于該《章程》只是試行,有些條文操作性不強,且沒有明確各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2000年5月25日,水利部下發《水政監察工作章程》 (水利部令第13號),廢止了該《章程》,并在第六條規定了各級水政監察隊伍的名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置水政監察總隊;市(地、州、盟)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置水政監察支隊;縣(市、區、旗)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置水政監察大隊。水利部所屬的流域管理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水政監察總隊、水政監察支隊、水政監察大隊”,此后,又根據2004年10月21日的水利部第20號令進行了修改。
至此,水利部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水利部所屬流域機構的水政監察隊伍名稱的規定已非常明確、具體,即:省級——水政監察總隊,地級——水政監察支隊,縣級——水政監察大隊;水利部所屬的流域管理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水政監察總隊、水政監察支隊、水政監察大隊。
1988年《水法》頒布后,水利部決定“各級水利部門自上而下建立執法體系,保障水法的貫徹執行”,全國水利系統從1989年開始,按照“試點——擴大試點——全面鋪開”的部署,穩步開展了水利執法體系建設,到1993年上半年,初步建立了水利執法體系。特別是從1989年后,經過批編建隊和水政監察隊伍規范化建設兩個階段,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省、地、縣三級執法網絡。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水政監察隊伍3362支,其中總隊46支,支隊505支,大隊2811支。在3362支水政監察隊伍中,如果把編制部門批準建隊的名稱嚴格對照《水政監察工作章程》要求,估計只有半數以上的水政監察隊伍名稱符合規定,有三分之一的隊伍名稱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層級混亂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面對名稱混雜的水政監察隊伍,無論是本系統還是外單位的人員如霧里看花,不知所以。一是高級低稱。北京市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之一,市水務局屬于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其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應為“水政監察總隊”。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按規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應為“水政監察支隊”,但北京市、濟南市的水政監察隊伍均稱為“水政監察大隊”,混同于縣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二是低級高稱。與北京市、濟南市高級低稱相反的是,湖北省潛江市、天門市卻是低級高稱,兩市系縣級市,其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應為“水政監察大隊”,但兩地卻稱為“水政監察支隊”,與地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混同;三是層級不明。湖北省通城縣水政監察隊伍稱為“水政監察隊”,如果不看地名,根本不知道它是水政監察總隊、水政監察支隊還是水政監察大隊。
流域機構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也存在層級錯亂問題。按照《水政監察工作章程》規定,水利部流域機構水政監察隊伍稱水政監察總隊,其下一級水政監察隊伍應稱“水政監察支隊”。而在長江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等流域機構,其下一級機構卻稱“水政監察總隊”。全國共32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包括臺灣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7個流域機構,水政監察總隊應為39個,而據水利部2008年度執法統計年報,實有46個,比應設數多出7個,流域機構多出的“水政監察總隊”其實應為“水政監察支隊”。
在一些省份,自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的現象也較突出,情況也是多種多樣。在省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中,有稱“執法監督處”的,如重慶市;有稱“監察局”的,如遼寧省、廣東省:兩地盡管都稱“監察局”,機構名稱卻不盡相同,遼寧省稱“水政監察局”,廣東省稱“水利水政監察局”。
在縣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中,自定水政監察隊伍名稱的就更加普遍,有不冠“水政監察”的“執法大隊”,有冠“水政”不冠“監察”的“水政大隊”,有稱“水政監察所”的等等。
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不規范有多方面原因,如不加以改正,勢必影響水行政執法效能。
一是對規范化建設認識不高。有些部門和水政監察隊伍的負責同志沒有把統一名稱上升到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在有的同志看來,名稱就是一個代號,沒必要太認真,有的甚至認為規范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是小題大做;二是經辦者工作隨意。在上報給編制部門的文件中,工作馬虎,把關不嚴,以致出現“執法大隊”、“水政大隊”、“水政監察隊”等名稱;三是學習不夠。有些同志對水利部《關于加強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的通知》、《關于印發水政監察規范化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和《水政監察工作章程》學習不夠,領會不深;四是缺乏制約措施。雖然有關文件和規章對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作出了具體規定,但對違反規定自定名稱缺乏制約措施。
一是影響形象。各地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混亂,人為把一支“正規軍”、“集團軍”變成了“雜牌軍”、“游擊隊”,社會評價降低。二是負面示范。有些地方把省級水政監察總隊稱作“執法監督處”、“水政監察局”、“水利水政監察局”可能出于多種考慮,理由可能也很充分,但仍不可取。殊不知這樣一來,就給基層做出了不好的示范,地級、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就可以根據各自情況把水政監察隊伍稱作“執法監督科”、“水政監察站”或者其他什么名稱;三是影響執法效能。這種隨心所欲的名稱很難形成整體合力,對水行政執法效能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了遏制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不規范的現象,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立法。《水政監察工作章程》對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作出了規定,但沒有與之對應的罰則規定。建議今后修改《章程》時,增加“罰則”條文,對不按規定名稱執行的,予以必要懲戒。
二是加強學習。2001年,江澤民同志代表黨中央在上海人才高峰會議上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奮斗目標,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水政監察隊伍提出了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隊伍的目標。《憲法》第27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實行工作責任制,實行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制度”,《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 (國發〔2008〕17號)規定:“強化對行政執法人員的培訓。市縣政府及其部門要定期組織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依法行政知識培訓,培訓情況、學習成績應當作為考核內容和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建立健全集中培訓制度,做到學法的計劃、內容、時間、人員、效果五落實”,《水政監察工作章程》第18條規定:“水政監察人員每年應當接受法律知識培訓。水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制定長期培訓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不斷提高水政監察人員的執法水平”。根據上述規定,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學習內容比較廣泛,建議將《水政監察工作章程》及其水政監察隊伍名稱規范化列為學習培訓內容。
三是加強考核。認真貫徹執行評議考核制,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對下級包括水政監察隊伍名稱規范化在內的水政監察工作進行評議考核。對水政監察隊伍名稱不符合《水政監察工作章程》規定的,責令限期整改。
統一水政監察隊伍名稱是水政監察隊伍規范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水行政執法的開展,有利于樹立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良好形象。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水政監察隊伍名稱的規范化,為建設法治水利,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