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
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在這一階段,會有許多人參與到植樹造林活動中來。植樹造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生態環境,但如果不講科學,不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到處亂挖亂栽,不但樹沒有植活,不能成林,反而會引起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破壞生態環境。因此,植樹造林必須注意保護環境,使之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注意選擇林地。要選擇那些符合條件的坡耕地、采伐跡地、宜林荒山荒地作為植樹的林地,灌叢地、疏殘林地(郁閉度在0.2以下)以及需改造的低產人工林等,也是植樹的備選林地。主要河流兩岸500米以內或自然地形中第一山脊以內的山地不得納入造林地范圍。
其次,要注意保護植物。不能用煉山的方式清理林地。植樹時不能破壞造林地周圍的天然次生林,不得砍伐或變相砍伐有保留價值的天然林來發展人工林。疏殘林改造要注意保留原有天然闊葉林。可根據不同的樹種特點,采用針闊、馬尾松與楓香愷木混交等方式,盡可能保留一些原生闊葉林,增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三,要注意保護動物。要盡可能避開野生動物棲息的各種保護區,不要侵占和破壞他們的生存環境。
第四,要注意保護植被。可采用行之有效的環保措施,如“品”字形布穴、沿等高線栽植和設立植被隔離帶等。在山頂、坡腳、溝邊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要保留5~10米的原生植被,做到“山頂戴帽,山腰系裙,山腳穿鞋”。巖石裸露不能植樹的地段,必須保留自然植被。
第五,要注意選用肥料。盡量選用農家肥,還要推廣表土還穴、撫育埋青等技術,增加林地有機肥。根據土壤的缺肥情況,合理使用化肥品種和數量,避免肥料流失及污染環境。
第六,要注意使用藥物。防治樹木病蟲害時,盡量采用生物防治。必須藥劑防治時,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以保護林內有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第七,要注意環境監測。應當遵循“植前培訓、植時監督、植后驗收、長期監測”的原則,由專業技術人員對植樹造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影響環境質量等問題,及時提出解決的辦法,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免遭人為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