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蘭縣人民政府
精心組織 科學實施扎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作
□ 依蘭縣人民政府
依蘭縣位于黑龍江省中東部,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處,總面積4 616平方公里,總人口40萬,轄9個鄉(鎮)、132個行政村、386個自然屯(場)。2007年,依蘭縣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示范縣。2009年是我縣飲水安全示范縣建設的突破年,主要建設任務是投資2 640萬元,完成88個村、5.11萬受益人口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達到井、泵、罐、房及管網相配套的“五個一”標準。2009年年底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設任務,88個村全部實現飲水安全。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設施,直接受益者是廣大農民群眾。為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做好做實,我們一手抓組織領導,一手抓目標責任落實。一方面,強化組織領導。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以及農村飲水專項工作推進會,研究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問題。在此基礎上,成立由縣長為組長,主管縣長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為成員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和協調。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指揮部,負責工程建設期間的建設管理,協調解決工程建設用地、施工、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農村飲水安全服務中心,對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另一方面,落實目標責任。井、泵、罐、房及凈水設備,由國家、省、市、縣投資完成;主管道鋪設由縣里投資完成;管道入戶工程由鄉、村兩級通過“一事一議”方式自行解決;資金缺口全部由縣級財政解決。縣、鄉、村三級層層簽訂了工程建設年度目標責任書,將目標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列為各級年度考核指標,對完成任務的進行表彰獎勵;對驗收不合格或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予以全縣通報批評。
全面組織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是根本。為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我們牢牢把握規劃設計環節,聘請了哈爾濱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關專家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并進行科學勘測。按照“資源節約化、效益最大化、管理統一化”的原則,合理編制整體規劃。一是“三個結合”提標準。工程規劃做到了與群眾意見、當前實際和下步規劃以及建設現代化水利相結合,農民用水戶參與工程規劃,使工程規劃在先、標準超前、布局合理、群眾滿意。對單井進行設計,確保水源儲量和水質符合標準要求。二是資源整合促效益。充分整合水、電、人、資金等多種資源,實行集中供水,堅持能集中的不分散,能連片的擴規模,發展集中連片供水工程,克服了單村供水工程規模小、效益低、投資浪費、管理成本高、供水難以保證等弊端,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對暫不具備集中供水條件的村,也充分考慮今后連片供水的可能性,在水源選擇、管網鋪設等方面為連片供水做好準備。三是試點帶動推進度。確定群眾積極性高、村屯經濟基礎好的2個鄉鎮作為整鄉推進的先行試點,當年100%解決試點鄉鎮飲水安全問題。對試點建設和管理出現的問題,進行超前整改,以試點為基礎,逐步推進項目進程。
針對部分群眾對飲水安全工作仍缺乏認識,一提到需要自籌資金就產生畏難情緒等現實情況,我們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動員,積極引導。同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充分發揮村“兩委”的作用,按照“一事一議”政策,使群眾對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取得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把好事議好,把好事議成,保證了自籌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堅持小工程大管理,項目實施嚴格按基本建設程序,結合工程實際,實行“四制”管理。一是項目法人制。明確縣水務局為全縣農村飲水安全項目法人,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所有建設資金到位后,由水務局在財政設立專戶,統一管理,按有關程序劃撥和使用。審計部門定期對資金到位及使用情況進行審計。二是公開招投標制。通過公開招投標,從嚴對施工單位和設備供給企業資質的要求,使競爭更為公平、透明、有序,使資質高、信譽好、實力強的企業參與工程建設,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質量。三是項目監理制。我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由黑龍江省水利水電監理公司進行巡回監理。在工程建設的每個重要階段,監理人員都到現場實施監理,對工程建設質量和進度進行嚴格控制。四是合同制。對水井及機電等物資實行合同管理。在管網建設上實行入戶安裝準入及入戶保證金制度,每眼井預交5萬元,提高成井水質,確保安裝的優良率。同時,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指揮部不定期進行巡回檢查,加強施工指導和質量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在項目驗收上,嚴格按照《農村飲水安全項目驗收內容和評分標準》,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實行村級初驗、鄉鎮自驗、縣級復驗的三級驗收,對年度計劃未完成或工程質量不合格的,責令限期整改,并將驗收結果作為下年度安排項目的重要依據。
做好飲水安全工程的經營管理工作,確保工程持續發揮效益,農民長期得到實惠,是工程建設的目的。為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積極探索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明晰所有權,搞活經營權”,先后摸索和總結了以下三種管理模式:一是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對建成的供水工程,實行多種經營管理體制并存的管護機制,村上能經營管理的由村自主經營管理;村上不能經營的,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通過承包、租賃等形式委托給有經驗的能人為大家服務和管理。管理法人在取得經營權的同時,必須向項目鄉鎮或村繳納1~3萬元的擔保金,以確保固定資產保值。二是科學化水價管理模式。對投入運營的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推行用水計量和抄表到戶收費的水價制度。對供水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即由管理法人自行測算并申報供水價格,縣水務局會同縣物價部門按照“有償供水、保本微利”的原則對供水價格進行核定,下達供水指導價格,并與用水戶進行民主協商。各管理法人依據下達的指導價格結合實際確定供水實施價格。供水單位每月定期將各用水戶的“水價、水量、水費”和每季度水質檢測報告進行公示,讓農民群眾吃得放心,交得安心。同時,按照節約用水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人均用水定額,實行“新水新價”,超定額用水時,實行水價累進加價法。三是制度化運營管理模式。以工程為單位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置警示牌,發布水源保護管理公告,并對水源及上游、周邊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督促管理法人建立工程技術檔案和工程巡查、維修管護、用水節水、水費計收、水源保護等各項規章制度,制定相關管理措施。同時每年定期對工程建后管理和經營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對經營管理不善、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和不良社會影響的,嚴格追究管理法人代表的責任或取消其經營權,以確保工程安全運行,長期發揮效益。此外,以公開競爭、競聘的形式組建農村飲水安全服務隊,由縣農村飲水安全服務中心主管,以熟悉業務和技術維修人員為骨干,負責全縣農村自來水井、管網的維修養護,實行24小時全天候服務。
我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點經驗,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學習借鑒兄弟縣(市)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強化推進措施,努力推動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改善民生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