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浩巖 王艷軍
拜泉縣位于黑龍江省中西部,地處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余脈過渡地帶,地勢丘陵起伏,漫川漫崗,屬典型的高寒貧水旱作農業區。全縣現有水庫138座,小型集雨蓄水池塘工程1352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37座;已配套泄洪建筑物閘門的水庫109座、設計蓄水能力2.4億立方米。這些工程為拜泉縣發展水田生產、抗旱灌溉、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經濟發揮了巨大作用。圍水建經濟區80處,增加苗圃和良種面積1萬畝,養漁水面2.5萬畝,年增產糧食5000萬公斤,增加農民收入6000萬元。
“百庫千塘”工程建設改善了農民基本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經濟同步增長。拜泉縣是典型的高寒貧水旱作農業區,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的瓶頸,雖然經過近20年的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基礎的生態農業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但與實際需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一些基礎設施亟需配套完善,通過“百庫千塘”工程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的整體防災抗災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百庫千塘”工程建設增強了地表水蓄水能力。拜泉縣沒有大江大河,沒有大型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地表水白白流走,而地下水埋藏深,開發難度大,“百庫千塘”工程的建設有效地攔蓄了地表水,解決春耕生產和抗旱缺水矛盾。
(二)“百庫千塘”工程建設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拜泉縣地勢丘陵起伏,漫川漫崗,加之降雨集中于夏秋季節,經常發生洪澇災害。通過“百庫千塘”工程建設,增強了攔蓄洪水能力,削峰錯峰,保護下游耕地、村屯、人口,防災減災。
(三)“百庫千塘”工程建設增加了農民收入。“百庫千塘”工程蓄水能力的提高,為抗旱和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經測算,從水庫塘壩中取水抗旱灌溉要比從機電井中提水每立方米節省費用0.4元,僅抗旱用水一項,每年就可節省1000多萬元。同時,建設圍庫、圍塘經濟區,發展特色高效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一)土方工程建設速度快,配套建筑物建設速度慢,影響了工程效益。目前,拜泉縣還有29座小水庫沒有配套泄洪建筑物閘門,有126座水庫沒有護坡,直接導致了蓄水量的不足,現有蓄水能力僅為設計蓄水能力的50%,水田灌溉面積僅為設計灌溉面積的40.8%。同時也給水庫運行管理帶來很大壓力,特別是汛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二)1998年和2003年水災,水庫工程遭到了嚴重損壞,共有30座小水庫的海漫工程水毀,消力池破壞嚴重,成為病險水庫。
(三)由于拜泉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財政拮據,雖然通過農民群眾投工投勞完成了土方工程建設任務,卻無力再投入資金來修建配套建筑物工程,而國家對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的投入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影響了現有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
(一)在“百庫千塘”工程建設方向上要由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三大效益并舉”,向“生態效益為中心,三大效益并舉”轉變;在組織形式上要由“過去依靠政府組織群眾投工投勞為主”向“政府倡導和依靠市場機制推動相結合、群眾自愿按市場規律運作的方式”轉變;在治理方式上要由傳統的“大兵團、大會戰方式”向“三制式”和專業化施工轉變;在管理機制上要由“過去農建式管理模式”向“基本建設項目程序管理方式”轉變。
(二)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加大“百庫千塘”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并要積極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地方自籌資金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逐步形成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集資建設水利工程的新格局。
(三)在新的形勢下,要把規劃的實施變成農民的自覺行為,必須改變工作方式,增強民主意識,堅持科學規劃與“一事一議”相結合,全面落實投工投勞承諾制,讓群眾明確自己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對項目有知情權、發言權和建議權,增強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四)要建立一套由政府扶持、市場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新機制,以政府為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民辦公助、滾動發展,多種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五)有關部門要明確農民在“百庫千塘”工程建設中的投入政策,在投工投勞工程項目和數量范圍上,出臺和調整有關政策,解決水利工程建設用工用地問題,全面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和監理制,以保證工程建設的質量和真正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