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英武
1)山西潞安樹脂有限責任公司20萬t/年離子膜燒堿、20萬t/年聚氯乙烯項目是經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的項目,該項目建設地點在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漁澤鎮東固工業園區,項目用地總面積約為350 000 m2,主要建筑包括燒堿裝置、聚氯乙烯裝置、聚合裝置、公用工程及輔助裝置、辦公及生活設施等建筑。
工程地質勘察表明,擬建廠區原是一個不規則的農田積水區,本場地屬采空區,在10年前已進行了采煤作業,采空深度在地下約300 m。由新黃土和回填土組成的地基,土質均勻性差,濕陷性強,無法滿足天然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需進行地基處理。
2)建設、設計、施工和檢測單位。該工程建設單位為山西潞安樹脂有限責任公司,由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山西建勘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承擔施工,山西春暉巖土工程檢測公司負責地基處理檢測。
按照勘察報告的描述,根據土工試驗、標貫、靜探等測試統計結果,本場區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評價如下:
第①層耕土,建議清除,第①-1層填矸,建議夯實,第②層粉質黏土,fak=85 kPa,第②-1層黏土,fak=80 kPa,第③層粉質黏土,fak=100 kPa,第③-1層粉砂,fak=110 kPa,第④層粉質黏土,fak=150 kPa,第⑤層粉質黏土,fak=170 kPa,以下略。
按照勘察報告的描述,據探井土樣濕陷性試驗結果判定,地下水位為3.0 m以上的試驗區域為非自重濕陷性場地,濕陷等級為Ⅰ級(輕微),試驗區域場地土在3.0 m以下濕陷基本消失。地下水位小于3.0 m的區域,地基土不具液化。
消除填土層的欠固結性和非自重濕陷性,提高填土層的土體強度,改善填土層的變形性能。
1)徹底消除整個粉質黏土層的欠固結性和非自重濕陷性;2)強夯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50 kPa;3)強夯處理后,土體壓縮模量不小于6MPa;4)強夯處理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4 m。
按招標文件要求,由于場地內各建(構)筑物的使用性質和荷載情況不同,且場地地形復雜,因此對場地的地基處理需要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對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的地基處理方法。總體原則是:依據現場施工情況,對整個場地采用低夯擊能一次性夯擊處理,起夯面從設計場平標高開始。
采用3 000 kN?m能級,根據設備情況,能級組合見表1。

表1 強夯能級組合一覽表
采用兩遍主夯+一遍滿夯的工藝。
主夯,能級采用3 000 kN?m,夯點按 5 m×5 m正方形布置。第一遍主夯點完工后,整平場地,進行第二遍主夯點施工,最后將場地整平完成滿夯施工。單點夯擊次數6擊~10擊,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 mm,兩遍主夯間隔時間按3周~4周進行控制。兩遍主夯滿夯,能級為1 500 kN?m,錘印搭接 1/4,每點擊數為3擊,1遍完成。施工過程中有專人負責強夯參數的監測,詳細記錄各項參數和施工情況。
本場地從2009年8月開始試夯,2010年4月底全部完工,施工效率平均為180錘/臺班,每個工作班處理面積約260 m2。
強夯法處理地基,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要靠施工后測試檢驗來證實。本工程地基處理的檢驗方法主要是取樣法、觸探法和載荷試驗法。
正式施工時,強夯參數與試夯基本相同,整個場區東部夯沉量為0.9 m~1.2 m,西部夯沉量為0.7 m~0.9 m,平均為1.0 m。
經檢測報告提出,強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大多不小于4 m,但也有個別檢測點的影響深度在3.5 m。整體效果雖然不完全滿足設計要求,但承載力和土體的壓縮模量滿足設計要求,經專家對本次強夯效果的綜合分析評價,認為強夯處理后的地基基本達到預期效果,可在地基土上建廠。
經強夯處理后取樣檢測,土層的濕陷性系數基本小于0.015,但也有幾處土層的濕陷性系數大于 0.015,最大值為0.017,檢測報告給出評價,經強夯處理后整個場地的濕陷性基本消除。
根據強夯處理后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及有關原位測試結果,可知強夯加固范圍內地基土的承載力普遍提高,各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土承載力基本滿足設計要求,但也有極個別相對偏低區域,原因是強夯時出現“橡皮土”的地段,對此地段已采取了挖除后換以3∶7灰土墊層的處理方法。
1)強夯施工時應提前對場區土進行取樣,以掌握土體的含水量,根據經驗,土體的最佳含水量在15%~20%,對不滿足或嚴重超標的含水量,應采取必要的施工措施,為強夯施工后收到較好的效果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2)強夯施工時每遍的間歇時間應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對于黏土層,規范規定強夯時兩遍的間歇控制在3周~4周,如天氣晴朗干燥,可在10 d~15 d進行下一遍施工,即可收到較好的強夯效果,如在雨季,可適當延長間歇時間,可按5周~6周進行控制。3)強夯施工如果是在冬季,施工時土體表層的凍土層不宜超過5 cm,如超過5 cm時建議將表層土體清除,施工時錘擊數可根據情況增加1擊~2擊。
[1] 曾 暉,劉曙光.擊實試驗在強夯加固地基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9,35(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