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高高的燈籠桿
□李祥
每逢春節來臨,我都會想起小時候我家院子里的燈籠桿,它不但給我帶來快樂,而且也給我以人生啟迪。
我們村是個老自然屯,有近三百戶人家,每到春節前后,許多人家都會樹起燈籠桿。有的靠在屋檐旁,有的綁到障子上,有的立在院子的空地上,高矮也不一樣。這種燈籠桿一般都在頂端安裝個風翅簍,稍下點兒的位置橫一木方,斜著支個三角架,用來懸掛燈籠。
父親那時還年輕,心靈手巧,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在上世紀60年代,父親每月的工資僅28元,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難,可他為了支撐起這個家,總是不辭辛苦地勞作著。并常常告戒我們說:“不管咱家的生活咋難,都要有志氣,不能走歪路,靠自己勞動掙錢吃飯,日子總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我家的房子不算太好,但院子挺大的,父親總是把房前屋后收拾的井井有條,特別是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村里每次檢查衛生,都能給我家的門窗上貼個“甲”字,相當于現在的優秀。
春節的前幾天,父親就張羅著檢修燈籠桿。我家的燈籠桿在村里可以說是最高的,不打接也有10多米,這是父親在山里“倒套子”時拉回來的樺木。父親先將自做的風翅簍固定在桿子的頂端,做為一種吉祥物,據說還能避邪。這是個較大的手工藝品,身長約一尺多,前端為雙翼木質葉片,在結合部位又穿上幾個古銅錢,尾端扎一縷彩布條,用來確定風向。簍身上方還插一面小紅旗,迎風招展。懸掛燈籠的三角架,裝有一個小滑輪,穿上繩子用來升降燈籠。我們和父親把高高的燈籠桿在院子樹立起來后,就聽見風翅簍發出“嘩-嘩-嘩”的響聲,就象是“發-發-發”。父親說,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圖個歡氣和財氣。
那年月村子里還沒有電燈,父親把用紅紙做的燈籠里面坐上蠟燭或油燈,固定封閉好,夜晚就會發出紅紅的光亮,遠遠望去,猶如天空中的一顆紅星星。后來,村子通上了電,紅燈籠里就安裝個燈泡,既牢固又亮堂。過了正月十五,紅燈籠降下來,我家的燈籠桿依然挺立在原地,因為除了上面有風翅簍外,還要肩負起另一項使命。
春寒乍暖,陽氣上升,父親又把自做的大風箏拴在燈籠桿上,放飛到高高的天空。風翅簍和風箏引來了村里的一些小孩到我家院子里玩耍,父親看到這幫蹦蹦跳跳的孩子們,聽著悅耳的嘩嘩聲,望著高空飄動的風箏,開心地笑著,這也是他最為高興的時候。
父親一年一年地樹立著高高的燈籠桿,我也一年一年地長高長大。十幾年后,我離開校門,回到村里當上了一名拖拉機手。由書本到實踐,我也懂得了一些機電知識,就對父親的燈籠桿進行了革新。把頂端的風翅簍改成了微型風力發電機,這是我自行設計制造的,運轉起來能帶動十幾個手電筒燈泡。別看這玩意兒小,發出的電量不大,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制做時,我因陋就簡,把鐵皮罐頭盒展開,做為風扇葉片。用老式電話上的發電機做電源裝置,自造了飛錘離心調速器,用來改變葉片的角度,使電壓保持平穩。接通線路后,屋子里的十幾個串聯小燈泡就亮了起來。父親看見了燈亮,覺得既好玩又實用,就高興地支持我的改革。
如今我家已搬遷到縣城,住上了樓房,可那高高的燈籠桿還牢牢地矗立在我的心中。父親早已離開了我們,可他留給我的精神財富一直激勵我前行。
父親雖然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可他的形象卻是我人生的坐標,在我心中是那樣的偉岸,猶如那高高的燈籠桿,指引我樂觀向上,挺直腰桿做人,把目光放得高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