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永杰 楊海坤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江蘇蘇州215006)
無論是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還是西方的議會,都存在著質詢這一重要的監督形式。何謂質詢?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定義,歸納有三。其一,質詢是一種權力。何華輝教授認為質詢權是“在全國人大開會時間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提出對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的質詢案,受質詢的機關必須負責答復”的一種制度”。1臺灣學者管歐教授認為質詢權是“‘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2其二,質詢是一種監督形式。蔡定劍教授認為“質詢是人大通過一定法律程序,強調被監督對象回答代表或委員提出的問題,代表或委員可以根據回答的情況采取必要措施,以實現一定的監督目的”。3其三,質詢是一種法律行為。朱維究教授認為:“質詢是指代議機關組成人員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對政府和其他國家機關提出質詢,并要求被質詢機關在法定時間內,以法定形式進行答復的活動。”4蔣勁松研究員指出:“從平民院建立質詢制的歷史看,所謂質詢,指議員在全院大會規定的時間里向大臣提出問題,大臣答復的一種議事活動。”5日本學者阿部照哉認為:“所謂質問,其進行系與現在的議題有關,要求內閣答辯的行為。”6筆者認為這三類定義沒有孰優孰劣之分,相反這三類定義可以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和側面認識質詢的全貌。
中外議會制度雖有諸多方面的差異,但二者的質詢制度卻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那就是人民主權原則和權力制衡原則。
人民主權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來源于和最終屬于人民,即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是“民有”的,并且這種來源是政府或國家權力的合法化依據或前提。英國思想家洛克主張,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同意和委托,政府成立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的實現,如果政府背離人民委托而濫用權力,人民有權反抗;立法權是而且必須是國家的最高的權力。洛克同時主張,國家雖然只能有立法權這一最高權力,但當人民發現立法行為與他們的委托不一致時,人民仍然享有更高的權力來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7人民主權作為基本的原則和價值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現代國家的普遍踐行。人民是權力的歸屬主體和權力的正當性基礎,并不意味著人民必然直接行使具體的權力,具體的國家權力可以經過人民的委托由相關的國家機關行使,而作為權力行使者的國家機關接受人民的委托行使各項權力,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8人民享有立法權和國家管理權,但在事實上不可能直接行使這項權力,只能將權力委托給自己的代表——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這造成了授權者和管理者實際分離的狀態。在議會制國家,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由人民選舉出來的議員們將行政權委托給政府行使,作為委托人的議員則有權力、有義務、有責任對代理人的工作進行檢查、考核,以督促、監察代理人的行為,罷免不稱職的政府官員,懲治違背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員。
以權力制約權力是權力制衡原則的主要思想。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機關之間的權力監督,即是一種國家權力對另外一種國家權力的外在約束和控制,通過國家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達到權力的基本均衡,防止其中的一項權力過于強大而被濫用。權力制衡的統治原則,使立法、司法、行政三機關分別執掌權力并保持平衡,每一項具體的權力都能夠安分守己地行使,不偏離自己的軌道。權力互控的目的就在于形成一種有效的防范機制,實現法律監督的目的。權力制衡的思想由洛克倡導,由孟德斯鳩加以發展。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很容易走向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變的經驗。有權力的直到把權力用到極限方可休止。”在他看來,一個自由的健全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權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國家,“因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限制權力”。9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司法權不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如果司法權與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與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握有壓迫者的力量。”“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的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些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審判私人犯罪或爭訟,則一切便都完了。”雖然孟德斯鳩主張權力制衡,但他主張行政機構制衡立法機構,而立法機構不需要制衡行政機構。他說:“如果行政權沒有制止立法機關越權行為的權力,立法機關要變成專制,因為它會把它所能想象到的一切權力都授予自己,而把其余二權毀滅。”“但是立法權不應該對等地有鉗制行政權的權力。因為行政權在本質上是有范圍的,所以用不到再對它加以什么限制,而且行政權的行使總是以需要迅速處理的事情為對象。”10但是情形沒有朝著孟德斯鳩預想的方向發展。行政權在二十世紀初開始膨脹和發展,它的主動性、廣泛性和自由裁量性,在國家權力體系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主權享有者的人民越來越難以駕馭行政權力。人們普遍認為行政權是公民權利、自由的最大威脅,“他們把權力的集中,特別是集中在政府手里,看成是對自由的最大威脅”。11因而自由主義者極力主張監控行政權。與立法權和司法權相比,行政權力更易被濫用。由于行政官員比立法和司法人員享有更多更廣泛的權力,同時受到更多的利益集團的壓力,所以經常會發生權力濫用的行為。詹姆斯曾言:“賦予治理國家的人以巨大的權力是必要的,但是也是危險的。它是如此危險,致使我們不愿只靠投票箱來防止官吏變成暴君。”12行政權膨脹可能侵蝕其它國家權力,打破權力平衡,甚至形成集權。立法權應當嚴格控制行政權的行使,防止行政權侵入本該自己獨享的權力領域。授權者的監控是最有力的監控,人民是行政權最有力的監控者,但它不能承擔經常的、大量的、復雜的監控事務,“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經驗教導我們,必需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13在監控問題上,必須貫徹間接民主原則,對行政權進行監控的任務通常要委諸代表,由代議機關進行日常性監控。根據艾斯曼國民主權原理、代表制原理,“代表是在主權者人民授予之權限內,以人民名義自由地決定事務,人民通過他們的口以及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志”。14代議機關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監控行政權,防止行政權侵犯私權利和其他公權力,“代議制度議會的適當職能不是管理——這是它完全不適合的——而是監督和控制政府”。15
從1982年憲法到2007年人大常委會監督法,我國共有7部法律對質詢作出了規定,形成了初步的制度框架。但我國的質詢制度與國外的質詢制度相比仍然存在著明顯差距。找到這些差距,我們也就明確了對其進行完善的目標與方向。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予以闡釋。
西方國家的質詢主體有兩類:議員個人和團體。在英國和法國,議員是質詢主體,且沒有議員人數的限制,每一個議員都可以提出質詢請求。德國聯邦議院的質詢分為大質詢、小質詢和議員個人質詢,其中大質詢即議會黨團的質詢,由聯邦議院至少5%的議員、議會黨團或議會集團以書面形式提出,大質詢主要是由反對黨提出。如在1987-1990年的第11屆聯邦議院開會期間共提出145件大質詢,其中125件是反對黨質詢,占85.9%。小質詢也是一種議會黨團質詢。小質詢必須有15人以上議員贊同才可向議長提出。議員個人質詢是由議員個人提出,數量最多,第11屆聯邦議院共提出20251件。16日本、新加坡和瑞典對提出質詢的議員人數都未作限制。
我國法律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縣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三人以上聯名,可以在各自人大常委會上提出質詢案。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有權提出質詢案;地方人大會議期間,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有權提出質詢案。我國法律規定質詢主體是人大代表、代表團整體和常委會委員。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不能單獨行使質詢權,必須達到法定人數才能共同行使。這種規定與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此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提出質詢的門檻,限制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對質詢權的行使。
西方各國一般規定質詢的對象是政府和官員個人。在英國,首相和各部大臣需要接受質詢;在法國和德國,受質詢的對象是總理和各部部長。西方學者認為,一般情況下,統治階級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加強司法權,以便有足夠的力量平衡立法和行政權,所以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用議會的質詢權來制約司法權。另外,確保司法獨立也是立法機關不能對法院進行質詢的重要理由。但羅馬尼亞的規定與其他國家不同,其大國民議會的代表不僅可以質詢政府,同時可以質詢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院檢察長。
我國憲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和全國人大議事規則規定質詢的對象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部門,不包括各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另外,我國地方人大和政府組織法、人大代表法、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和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規定質詢的對象不僅包括各級人民政府、政府部門,也包括各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這一自相矛盾的規定在理論與實踐中造成了混亂,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爭論。筆者認為是否應當對人民法院進行質詢需要慎之又慎。目前我國司法獨立尚未真正確立,如果對人民法院進行質詢監督,作為訴訟法基本原則的人民法院獨立審判案件將會變得更加艱難。
議員可以質詢哪些問題,不可以質詢哪些問題,國外規定不甚一致。各國在立法技術上較為統一,即列舉出禁止質詢的事項,沒有列舉的事項,都可以質詢。英國規定首相只答復問及政府整體大政方針的問題和涉及他本人親自抓的工作的問題,如國家安全、經濟戰略等,不答復涉及各部具體工作的質詢事項;質詢不能批評王室家族。政府官員也可以需要保密、歷屆政府都作拒絕回答以及答復成本過高等原由拒絕答復質詢。法國規定質詢不得包括任何個人攻擊,不得批評總統,不得批評總統的特別權力,不得批評司法決定,不得批評其他國家。德國對質詢的要求是:質詢必須屬于與政府現時政策或措施有關的議題;不應包含不相干的事情或請求;不應包含對政府政策的批評,否則政府就沒有必要回答,如若不然,議會的質詢與政府的回答就會變成議會辯論。新加坡對質詢的內容作了嚴格的限制:不得包含對所提問題涉及不必要的姓名或陳述;不得包括提出質詢的議員不愿證實的陳述;不得包含爭論、推理、個人意見、責備、貶低或偏見、諷刺或冒犯他人的表述;不得涉及本會期中的辯論或對質詢的回答;不得涉及委員會還沒向國會報告的事項;不得要求得到性質上屬于秘密事項的資料;不得涉及法院的判決;不得對正在司法審理中的事項提出質詢;不得以獲得意見表示、抽象的法律案件的解決方法或對一種假設的答案為目的提出質詢;不得就有關新聞報道或個人或機構的陳述是否準確提出質詢;不得對只能通過另行動議解決的個人行為問題提出有關個人品行方面質詢;不得提出譴責或暗含譴責個人品質的質詢;不得對可以查閱的文件或普通參考資料中已經寫明的事情提出質詢;不得對本會期中己經完全回答的問題再次提出質詢;不得濫用質詢等。
我國法律對質詢的內容沒有任何限制性規定。這并不意味著人大代表或常委會委員可以提出任何方面的質詢事項。相反,人們擔心由于法律沒有限制性規定,而最終決定權落在政府手中,政府會濫用解釋權以作為逃避質詢的工具。
幾乎所有國家都規定質詢應當用書面形式提出。法國規定議員的問題應先有一個書面的提要。日本規定議員質詢必須制作簡明扼要的主旨書。我國法律規定“質詢案必須寫明質詢對象、質詢的問題和內容”。
一般情況下,議員將書面質詢案提交給議會的主持機構或主持人,由其轉交給相關政府部門或官員個人。在轉交質詢案之前,是否可以對其進行審查呢?英國、德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國規定議會沒有這樣的權力。而法國憲法第61條第1款規定,議會的議事規程必須送至憲法委員會,由憲法委員會予以審查是否合憲。憲法委員會可以利用審查權對某些質詢作出“不符合憲法規定”的決議。日本國會法第74、75條規定各議院議員如對內閣質詢時,必須經議長同意。如果議長不同意,質詢者對該否決提出異議時,議長必須不經討論而向議院咨詢。我國其他法律規定質詢案不需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審查同意即可轉交給相關政府部門。唯有2007年《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36條規定:“質詢案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交由受質詢的機關答復。”此規定表明質詢案只有通過有權機構的審查才能交由受質詢的機關答復。該規定可能會對人大代表或常委會委員積極行使質詢權構成不良影響;而且,由于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對質詢案內容的審查標準,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如何審查就存在疑問了。
給予受質詢部門的準備時間,各國規定存在很大差異,從2天至20天不等。英國法律規定政府需要在2周內答復,如果是書面的緊急質詢需要在2天內答復。日本法律規定內閣必須在接到質詢書之日起7日內進行答辯。德國規定書面質詢至遲應在前一議事周的周五10:00以前交給議長,有關政府部長可以有至少3天的時間研究問題,準備答復。在意大利,如果議員要求得到書面答復的,政府應當在20天內將答復提交給議長。新加坡法律規定政府自接受質詢書起10日內必須做出答復。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政府有多少時間進行準備。考慮到全國人代會或其常委會的會期都很短,政府部門的準備時間也不會超過1周。地方人代會或其常委會的會期更短,相應的政府及其各部門的準備時間也會縮短。準備時間過短給政府部門的答復帶來了難度,也很難保證答復的質量以及人大代表或常委會委員的滿意程度。
在答復時受質詢部門有兩種方式:口頭答復和書面答復。采取哪種答復方式取決于議員的要求或議長的決定。從實踐來看,受質詢者對口頭質詢尤其重視。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若受到口頭質詢,中午絕不會客,全力以赴準備下午的答復。17這主要是因為口頭答復時與提出質詢的議員進行激烈交鋒將不可避免,各種媒體的報道與現場電視直播也使得政府官員個人非常注意自己在議會和選民中的形象。我國法律規定是口頭答復還是書面答復由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決定。如2007年《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36條規定:“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可以決定由受質詢機關在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或者有關專門委員會會議上口頭答復,或者由受質詢機關書面答復。”
西方各國對答復質詢的時間安排,規定得非常詳細。根據英國下議院議事規則,在下議院集會期間,星期一至星期四下午每天約有1小時時間專供議員向內閣成員提出質詢。1961年至1997年4月,首相答復質詢的時間為每周二、四下午的3:15-3:30,其余為內閣部長或大臣答復時間。1997年4月,工黨首相布萊爾將其改為每周一次(每周三下午3:00-3:30),每次持續時間30分鐘。18法國憲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每周至少有一次全體會議的內容應是議員們對政府的質詢及政府的回答。”經過與政府的協商,國民議會主席聯席會議在1995年9月28日決定:星期二、星期三的15:00-16:00是書面質詢時間;口頭質詢被安排在星期四上午。德國在每一個會議周內,總質詢時間為180分鐘,通常在星期三的13:30-15:00之間及星期四的14:00-15:30之間進行。我國法律沒有對答復質詢的時間安排做出任何規定,這可能與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沒有固定的會期有關。我國的答復質詢的時間是由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臨時安排的。
議會制經典作家E·梅依指出:“質詢的目的是獲取情況,或敦促行動。”19從先哲的論斷中可以看出,質詢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了解政府正在做什么,情況怎樣;另一種是在發現政府出現偏差時及時敦促其改正錯誤。質詢制度在實踐中展現了強大的力量。曾任英國平民院秘書長的科特尼勛爵在評論質詢的價值時說:“不會有比這更有價值地防止惡劣行政的機制,不會有比這更有效地將行政機關及其部屬的作為或不作為置于批評的陽光之下的方法。”同時曾任英國內閣大臣的瑞夫肯德這樣談論質詢:“質詢制度是迫使大臣對議會報告工作的極端有效的機制。它還讓議員們代表他們選區的利益,讓大臣解釋和澄清他們的政策。”20英國憲法學者菲力浦驚呼:“質詢權己成英國國會用以監督政府一項首要之權力。”
在實踐中,質詢確實顯示了強大的監督作用。2003年英美發動對伊戰爭,英國議會將質詢與議會調查結合起來,要求英國政府對夸大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誤導議會作出說明。英國政府在議會質詢和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接受對此事展開的議會獨立調查,議會獨立調查主要針對政府是否使用對伊情報不當及是否應對國防部生化武器專家凱利之死負責。調查小組先后詢問了英國政府多名高官,暴露了政府內部管理的各種弊端和英國情報工作的缺陷,國防大臣坎貝爾黯然辭職,布萊爾被迫改組政府公關架構,削減唐寧街公關主管的權力。21在我國,質詢的價值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現。1989年5月5日,湖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第二次會議。5月10日31名代表聯名就湖南省國際經濟開發公司的清理整頓問題,向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質詢。12日下午,時任副省長的楊匯泉與有關領導到場答復質詢。楊匯泉的答復沒有令代表們滿意,并且代表們得知楊匯泉的女婿在該公司任副總經理,為宴請楊花去4000元的事實。15日下午大會召開最后一次全體會議,代表們提出罷免楊匯泉的議案,該議案最后獲得通過。楊匯泉成為因質詢而遭代表聯名罷免的第一人。22
就一般情況而言,各國政府或官員對于質詢都非常重視,并給予盡可能令議員們滿意的答復。也有政府官員不出席質詢會,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拖再拖,甚至以“與公共利益相抵觸為借口”拒絕回答。如果政府或官員不給予答復或答復得不令人滿意將產生什么法律后果呢?各國法律似乎沒有很明確的規定,更沒有硬性規定處罰措施。這種規定其實也暗示了對質詢制度的違反不會承擔較為苛刻的直接法律責任。當然違反質詢制度可能會對政府、官員或執政黨帶來不利的政治后果。對質詢做出不能令人滿意的答復,可能遭致對政府的不信任案,進而導致官員被迫辭職或政府倒臺;也可能使政府、官員或執政黨的形象受損,失去選民的支持,在下次選舉中失利。
我國2007年《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37條規定:“提質詢案的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對受質詢機關的答復不滿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經委員長會議或者主任會議決定,由受質詢機關再作答復。”如果二次答復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又該如何?法律沒有進一步規定。有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常委會組成人員如果認為必要,可以依法采取其他行動,包括可以向常委會提出要求有關機關就所質詢的事項作專項工作報告的建議或者要求組織執法檢查的建議等等。23甚至有學者認為二次答復不能令人滿意就該對其問責,要求其引咎辭職。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已經超出了質詢制度本身所能涵蓋的范圍。從世界范圍來看,因質詢不利而下臺者,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政治倫理的約束,當受質詢官員認為自己的行為確實不當時,他可能會主動引咎辭職;第二種是為了本黨利益,當受質詢官員的不當行為引起了選民的不滿,為了本黨能夠繼續獲得選民的支持,該官員主動辭職,前述英國國防大臣坎貝爾的辭職就屬此類;第三種是后續的法律行為,當受質詢官員的答復不能令人滿意,提案者可以以此為理由提出罷免案或不信任案,使其被迫下臺,前述楊匯泉的下臺即是如此。由此可見,對質詢答復不滿只是官員可能下臺的導火線,而不是必然結果。
在英國每一個國會工作日,議員的質詢提案平均有300件左右。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至2005年,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共有質詢提案107例。其中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105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例。1980年,在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170多名北京團代表就寶鋼工程建設問題向冶金工業部提出質詢;2000年,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32名遼寧團代表就煙臺“11.24”特大海難事故案向交通部提出質詢。而全國人大常委會至今沒有出現過質詢案。24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的分類統計25
針對質詢案較少的現象,學者們總結出以下原因:第一,來自各個部門的阻力,包括受質詢的行政部門、黨委、甚至人代會或其常委會自身;第二,“一府兩院”的官員在人大代表中比例過高;第三,在“求和”、“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熏陶下,監督理念長期被淡化;第四,信息不夠公開,無法取得相關背景資料;第五,質詢程序不夠完善;第六,質詢過程的透明度不高;第七,人大代表或常委的素質不夠高;第八,會期過短,可提出質詢的時間非常有限等。筆者認為以上事實確實是影響人大代表提出質詢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筆者通過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分類統計的分析,發現存在著影響質詢提案數量的更為深層次的原因。之所以只分析書面質詢,是由于制度設計的原因,澳門立法會中口頭質詢較少,書面質詢占全部質詢的絕大部分。
目前澳門特區立法會由29名議員組成,包括直選議員12人、間選議員10人、特區行政長官委任議員7人。委任議員由行政長官任命,在任的委任議員要想得到下一屆的委任,不是爭取選民的支持,而是需要得到行政長官的首肯。若其提出質詢案,不斷批評政府,可能因此得罪行政長官,獲得下一屆立法會委任議員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間選議員是由本團體內部選舉產生。目前澳門有4類團體,分別為雇主利益團體、勞工利益團體、專業利益團體以及慈善、文化、教育、體育利益團體。間選議員代表了本團體成員的利益與民意。他若要連任下一屆議員也需要獲得本團體成員的支持,因此間選議員需要展現對本團體利益的高度關注。當本團體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時,間選議員會不遺余力地提出質詢,維護本團體的利益;但是與本團體利益無關的議題,他們不會關心,因為他們無需爭取所有選民的支持。直選議員由澳門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他們需要盡可能爭取每一個選民,以便獲得足夠的支持取得連任,所以其提出質詢案的愿望最為強烈。在1999年至2008年立法會共提出的1668份書面質詢中,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共提出1543份,約占書面質詢總數92.5%。26
我國人大代表雖然也是由選舉產生,但選民對其當選的作用有限。人大代表不提質詢,不會影響其政治利益;若是人大代表接二連三地提出質詢,其當選下一屆人大代表的可能性反而會降低。典型的例子是: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姚秀榮,起初參政議政的能力不強,當了幾年的啞巴代表;后來她的參政議政能力提高了,積極履行人大代表職責,反應百姓心聲,對政府的不當行為不斷提出質詢;2003年她在換屆選舉中落選。27
澳門有相對完備的質詢制度,但澳門較為完備的質詢制度沒有能夠激發委任議員和間選議員積極行使質詢權的熱情。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質詢制度完備與否可能不是影響質詢案提出數量的根本原因。是否提出質詢案是由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決定的:與自身利益有關時積極質詢;與自身利益無關或有害自身利益時消極質詢。在“質詢無利,不質詢無害”的情形下,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自然不會積極行使質詢權。所以我國質詢案提案較少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與質詢制度相關或配套的制度尚不完善,造成代表或委員以個人政治利益為考量放棄質詢權,而不是政府或官員的工作無可挑剔所致。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我們應當以人的本性為出發點,以鼓勵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委員積極行使質詢權為指導思想修改和完善質詢制度,同時制訂和修改與質詢制度配套的其他法律,如人大組織法、選舉法、新聞法、政府信息公開法等。筆者相信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我國質詢制度一定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注:
1何華輝:《〈憲法學〉重點問題解答(下)》,《法學評論》1984年第4期。
2管歐:《中華民國憲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版,第198頁。
3蔡定劍:《國家監督制度》,中國法制出版1991年版,第176頁。
4喬曉陽:《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釋義與解答》,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126頁。
5蔣勁松:《論現代英國平民院質詢制的建立和質詢的功用及管理》,《人大研究》1997年第5期。
6[日]阿部照哉:《憲法》(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頁。
7[英]洛克:《政府論》(下篇),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91頁。
8秦前紅、韓樹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質詢權行使的憲法學思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9、10[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4頁,第156-161頁。
11[美]米爾頓·弗里德曼、羅斯·弗里德曼:《自由選擇》,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298頁。
12[美]詹姆斯·M·伯恩斯:《美國式民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頁。
13[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64頁。
14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頁。
15[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80頁。
16甘超英:《德國議會》,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頁。
17蔣勁松:《英法議會質詢制度的技術分析》,人大與議會研究網(2009年11月5日訪問)。
18王廣輝:《比較憲法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頁。
19[英]詹寧斯:《英國議會》,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23頁。
20蔣勁松:《英法議會質詢制度的技術分析》,人大與議會研究網(2009年11月5日訪問)。
21唐曉:《英國議會質詢在監督英政府對伊戰爭中的作用》,《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22高曉宇:《完善人大質詢政府制度研究》,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2005年,第61-65頁。
23陳斯喜:《詢問和質詢》,人大與議會研究網(2009年11月5日訪問)。
24、27高曉宇:《完善人大質詢政府制度研究》,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2005年,第20頁,第50頁。
25、26張元元:《對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質詢的分析:1999-2008》,《法學家》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