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真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一局職工醫院 河北廊坊 06520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危重癥。CHF的傳統治療方法是使用強心苷(洋地黃)類和利尿劑。近10年來,CHF的治療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改善血流動力學異常轉向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逆轉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質量和降低病死率[1]。本文在傳統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依那普利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安體舒通,觀察86例3種藥物治療對CHF患者心功能的影響。現報吿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且資料完整的慢性住院CHF患者共86例,其診斷符合文獻標準[2],并除外嚴重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低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按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齡47~78歲,平均(60±12)歲;冠心病27例,高血壓心臟病14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心功能Ⅱ級21例,心功能Ⅲ級13例,心功能Ⅳ級10例,心力衰竭病史7個月~9年;對照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48~76歲,平均(60±11)歲;冠心病28例,高血壓心臟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Ⅱ級20例,心功能Ⅲ級13例,心功能Ⅳ級9例,心力衰竭病史6個月~10年。兩組在年齡、性別、基礎疾病構成、心功能分級及心力衰竭病程上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給予休息、限鹽、治療病因及誘因。對照組使用洋地黃及速尿;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予依那普利5~10mg/d,美托洛爾25~50mg/d,安體舒通40mg/d,分2次口服。療程為4~6周。
1.3 觀察指標 ①心衰癥狀及體征的變化;②監測血壓、心率(HR)及心功能級別改變;③在治療前后做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左室舒張末壓內徑(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④治療前、后常規監測血、尿常規及血糖,肝、腎功能及電解質;⑤觀察藥物副反應及毒性反應。
1.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癥狀、體征能達到完全緩解或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者為顯效;癥狀、體征能達到部分緩解或心功能改善1級者為有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或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者為無效。
2.1 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經4~6周的治療觀察,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觀察指標變化 見表2。
2.3 副作用 觀察組2例因不能忍受的干咳而終止治療,另外,心動過緩3例,胃部不適1例,男性乳房脹痛1例,均不影響療程的繼續,也未加重CHF癥狀。對照組1例血鉀下降,經補鉀治療好轉。兩組均未發現肝腎功能等不良反應。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s)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108 ±12 82 ±10 132.1 ±14.2 103.2 ±8.7 84.3 ±6.4 72.5 ±5.8 60.2 ±6.0 50.1 ±4.5 0.42 ±0.04 0.59 ±組別例數 心率(次/min)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LVEDD(mm)LV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0.05對照組 42 106 ±10 104 ±11 130.1 ±16.1 128.2 ±7.9 86.7 ±7.1 82.2 ±6.1 62.4 ±7.1 64.2 ±4.9 0.43 ±0.05 0.49 ±0.04 t值 0.833 9.591 0.604 13.786 1.627 7.468 1.497 13.735 1.012 1.531.05 <0.01 >0.05 >0.05 P 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
心力衰竭是進展性的疾病,左心室功能不全開始于心肌的損傷,一旦發生,即使沒有新的心臟損害仍向前發展。這一進展的主要表現是心臟重構-左心室幾何形態和結構的改變,心室擴張、肥大、向球形發展。重構不僅增加了血流動力學對衰竭心臟室壁的壓力,也降低了它的機械作功,增加二尖瓣返流,使重構的過程持續和加劇。心臟重構通常出現在癥狀發生前數月或數年,在癥狀出現后及在治療過程中繼續存在,是導致癥狀惡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避免心臟重構的啟動和進展是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的關鍵[3]。
在CHF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始終有神經激素系統激活的因素參與[4],一方面,CHF患者心搏量下降通過壓力感受器引起的減壓反射激活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使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壓上升,機體通過這些過程進行代償。但是長期交感神經張力過度增加,腎上腺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致全身小血管(阻力血管)收縮,加重心臟前后負荷,損害心肌,減少心臟β受體的數量,即出現β受體密度下調[5],導致心功能減退。另一方面,CHF患者心搏量下降使腎小球入球小動脈壓力下降,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可刺激球旁細胞合成的腎素釋放,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導致血管收縮,水鈉潴留,循環血量增加,心臟的前后負荷增加,可加速心功能的惡化,可引起水鈉潴留及低血鉀、低血鎂,還可引起心肌纖維化,直接損害血管,也可導致室性心律失常。
當代治療心力衰竭的關鍵是阻斷神經內分泌系統過度激活,阻斷心肌重構,其中最有效的是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2受體拮抗劑(ARB)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這些藥物均已被證實可降低患者病死率[6]。應用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可抑制交感神經對血管的收縮作用,解除微血管的痙攣,可減少兒茶酚胺過多產生,阻斷CHF與兒茶酚胺增加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防止兒茶酚胺引起的心肌損傷,使心肌的β受體數量和密度增加,恢復β受體對正性肌力藥物的敏感性,增強心肌收縮力。在CHF患者的治療中應用ACEI類藥物,可阻斷RAAS,使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的生成減少,使周圍血管擴張,阻力降低和減少水鈉潴留,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從而阻斷CHF的惡性循環而起到治療CHF的作用。但長時間使用ACEI治療存在醛固酮逃逸現象[7,8],使ACEI不能完全抑制ALD。從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成為近年來的熱點[9],安體舒通作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可顯著而持久地拮抗和CHF惡化及病死率密切相關的高醛固酮血癥,還能抑制心肌膠原纖維增生和肥厚,增加心肌順應性而改變心臟舒縮功能,對抗去甲腎上腺素及血管緊張素Ⅱ的作用。還用于心肌細胞膜鈣通道復合體和防止低鉀低鎂等,防治心律失常。因此在ACEI抑制劑基礎上加用醛固酮受體阻滯劑,能進一步抑制ALD的有害作用,使RAAS受到全面的抑制,從而進一步減少水鈉潴留及心肌纖維化,阻止心衰的發展。三藥聯用,由于抑制了一系列促使心功能惡化的機制,阻斷了惡性循環,可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構,提高療效及降低病死率。
本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9%,而對照組為69.0%,組間相比,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觀察組前后兩組中血壓均有下降,HR均有減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相比差異均具有極顯著性(P<0.01)。研究證實,三藥聯用時治療心功能Ⅱ~Ⅳ級CHF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三藥聯用未見嚴重不良反應,但應注意有致高血鉀、低血壓、竇性心動過緩的危險,故應監測血鉀、血壓和心率。美托洛爾應逐漸加量,不可突然停藥,以免出現反跳現象,使病情加重。因此,我們認為三藥聯用對治療心功能為Ⅱ~Ⅳ級的CHF患者是較合理、安全和有效的,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李小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從治療指南到臨床實踐[J].中華內科雜志,2005,44(7):484
[2]ClaudeB,PlumF.Cecilt extbook of medicine.America20th andW.B.Saundeso Company,1996,211
[3]鄖立杰,籍振國,李玉丁.從指南到實踐:2005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學會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診療指南的臨床應用[J].臨床薈萃,2008,23(1):66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40-1241
[5]胡大一,馬長生,顧復生.心臟病學實踐(2002-規范化治療).2002,347
[6]胡大一,吳彥.規范心力衰竭治療,加強患者管理[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6):495
[7]王吉云,胡大一.重新評價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J].中國醫刊,2002,37(4):312
[8]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6
[9]董 琦,劉紳申,劉紅彬,等.急性心肌梗死后螺內酯干預對左室重構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5,33(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