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健 林 峰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基礎護理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
切口感染同其他醫院內感染一樣,不僅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給患者和社會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1]。由此預防和控制切口感染就成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調查報告已有較多,筆者旨在為了解我院肝膽外科手術后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情況,強化科室預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1.1 資料來源 2008年11月~2009年12月,我院肝膽外科收治的1200例患者手術出院病歷。診斷標準:依據國家衛生部醫政司制定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與檢測技術實用手冊》[2]。
1.2 調查方法 采取回顧性調查分析方法。通過閱讀體溫單、病程記錄、醫囑單、各種輔助檢驗報告單、切口分泌物培養結果報告、肝膽外科感染病例登記表等,獲得數據資料,確定切口感染的形成因素。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0.0軟件,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1 感染相關因素 不同手術切口類型的切口感染率存在差異性,見表1。在表中III型切口的感染率遠大于I型切口和II型切口,說明患者的切口部位皮膚已被細菌污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越長,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越大,見表2。不同年齡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不同,老年人切口感染率明顯增高,見表3。

表1 手術切口類型與切口感染情況

表2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切口感染情況

表3 患者年齡與切口感染情況

表4 致病菌種類與切口感染情況
2.2 細菌種類及預防效果 細菌的種類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多,表明切口感染大多為條件致病菌,見表4。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較常規使用抗生素對于降低切口感染概率效果顯著,但是,隨著抗生素使用時間延長,聯合種類增多,切口感染發生的概率反而增多[3],見表5。

表5 抗生素使用與切口感染情況
加強手術部位的清潔與消毒。針對患者皮膚污染和腸道準備不充分的問題,護理人員應盡量讓患者術前淋浴,充分備皮,徹底消毒術區皮膚,特別是腸道手術者,更應進行清潔灌腸,保證腸道的清潔。縮短手術過程中的暴露時間,提高手術人員的熟練程度,是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是細菌集合的場所,患者又是易感人群,更由于微生物的變異和定植形成特定的“醫院菌群”,患者與患者接觸,患者與醫護人員接觸,勢必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因此應最大限度的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老齡患者是一個特別需要重視的群體,在護理過程中,要注重營養支持,提高免疫力,這在預防切口感染中是必不可少的。進入老齡期,人體生理免疫功能隨年齡而衰退,老年患者多患有慢性疾病,受累臟器多,器官功能低下[4]。特別是癌癥患者,由于癌癥細胞的浸潤,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而且手術破壞了人體的自然屏障[5],這些均導致高齡患者手術后切口感染概率明顯增加。另外,老齡患者中,肥胖者居多,手術過程中使用電刀易致脂肪液化,利于細菌生長繁殖[5],這也成為手術后切口感染的有利因素。在圍手術期預防性用藥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風險。
醫護人員一定要加強無菌觀念,在操作中時刻保持無菌,注意手部的消毒,控制探視人員流量,完善科室內感染管理制度,這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關鍵。
[1]修榮英.醫院感染經濟損失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6,6(1):25
[2]徐秀華主編.臨床醫院感染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12
[3]趙桂芳.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5(12):3
[4]韋麗青.長期住院老年患者醫院感染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4):228
[5]劉向榮,應加平.142例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J].菏澤醫專學報,2000,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