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萍 谷 言
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和村落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又具有實用和藝術價值,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民族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環境中生存、發展的規律,也反映了當時、當地的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倫理、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學、美學等觀念和現實狀況,在建筑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
中國傳統美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一方面,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論結晶;另一方面,它又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對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的不斷沖撞與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2]。
儒家美學認為,美在于中庸。“中庸”一詞,始見于《論語》,由中和之意發展而來。“中”是一種自在未發的不偏狀態,是天地萬物之本源;“和”是一種因而發的合宜狀態,人性發于感情而和于禮節法度。
儒家所主張的中庸是事物自身的度,以及人們對于度的把握。美在于中庸之所以可能,在于它被理所規定,而理則出于禮,為禮所制定。如此看來,從審美的角度講,“中”即“和”也,違背中節適度的規律,就產生不出和諧美。
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一直貫徹儒家美學思想。在群體環境中一般民居是背景建筑,而廟宇、祠堂、戲臺是主要建筑,兩者在體量高度上應該有明顯差別。所以民居建筑的體量不宜過于高大,以人體自由活動為尺度,強調空間的舒適度。民居在自然環境中合適的比例關系,更顯得和諧可親。在封建社會,色彩一直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等級。 《周禮》中說:“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土黃。”由于封建禮制的約束,一些色彩在民居建筑上不可使用,如黃色。所以在色彩的選用上也要有一個度的把握,聰明的人們便更多的選擇無彩色,差不多都是青磚黑瓦,內墻則多是白色粉壁。如果我們去分析無彩色,會發現它有兩個特征,一是中和平靜,一是“隨遇而安”,這種中庸心態恰好與平和、無個性的無彩色相契合[3](見圖 1)。
最早提出“和”這一觀念的是西周的史伯,他認為,宇宙間的萬物是千差萬別,豐富多樣的和諧統一。多種元素互相聯結,互相協調,互相融合,導致統一,就出現“和”的狀態,產生和諧之美,才能化生萬物,成為統一整體。但完全一致則相同,相同則呆板,沒有活力,也不美。所以要達到美的效果,必須“和而不同”,在多樣中達到和諧美。中國傳統民居形態豐富而不繁雜,巧妙而不做作,一個地區的民居,其大體相同的材料、平面組織、空間構成等形成了色彩、質感、形象等的趨同,體現著一個地區民居的“趨同感”。但趨同不是雷同,它是在相似中體現千變萬化之態。它們注重對比中的和諧,漸變中的韻律(見圖 2)。


道家美學認為,美在于自然。道家提倡自然全美的境界,講求客觀的全美,注重非人為,要求返璞歸真,追求一種瀟敬覺遠的自然之美。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諧原則深刻影響著古代中國的環境意匠,它一方面表現為追求一種模擬自然的淡雅質樸之美,另一方面表現為注重對自然的直接因借,與山水環境的生態契合[4]。
中國傳統民居能夠長時間的平穩發展的重要原因,是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古人對自然的這種態度就是“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是無所不包的自然,是客體;“人”是與天地共生的人,是主體,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主體融入客體,形成二者的根本統一。
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無論是從房屋選址、材料選擇、色彩搭配,還是景觀布置上都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民居建筑達到了自然美的境界。
首先,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選址——順其自然。古代聚落建設,首先是尊重自然和順應環境,注重對自然的直接因借。建筑以環境為依托,以環境為背景,無論聚落村舍是處于丘陵、山地還是平原、河谷,對環境都十分重視。它們有山依山,有水傍水,高則懸挑,低則支撐,順其地勢,隨機而變。中國傳統民居大多處于青山綠水間,橫臥在綿綿大地之上,它不去試圖改變自然,而是順應自然,與自然共生。
其次,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選材——取于自然。在建筑上,材料的效果至關重要,它提供一切感知。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多就地取材,選用當地材料,既經濟又實用,原生的土、石、木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而且注重材料本身的色彩、花紋、質地等,在使用時也盡量保持材料的原貌,這就使幢幢民居與自然環境有機于一體,宛如生長于大地。這種模擬自然又融于自然的淡雅質樸之美,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體現。
再次,中國傳統民居建筑色彩——融于自然。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張“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莊子在此基礎上又發展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辯”的審美思想。故此,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色彩運用,不同于宮殿建筑的金碧輝煌,它以黑白為主色調,清新淡雅,自然樸實,建筑融于自然之中,成為大自然的有機整體,體現出自然之美。
最后,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庭院——仿照自然。氣候是影響建筑形態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適應不同的氣候,產生了不同形態的建筑空間。不管是北方的庭院還是南方的天井,都能有效排除外界干擾,保持安靜的內部環境,也能夠滿足內部空間的采光、通風等問題。在庭院、天井種植些花草樹木,點綴些石景,引入自然,再造自然,把外空間景觀引入室內,延伸空間,使室內外連為一體,讓人們時刻能夠感受到自然,達到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
所謂“道法自然”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的,它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取為也”,尊重萬物的生存權利,遵循萬物自身的本性規律,可以輔助、促進,但是不可以任意妄為。“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讓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道法自然,意為順應自然,不逆自然而行。
“道法自然”在民居建筑上的體現,主要在于對自然的直接因借,與山水契合無間。民居在建筑過程中注重自然之美,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萬物的本性規律。在建筑選址跟建筑形態上,順應地勢,沿河溪則順河道,傍山丘則依山勢,有平地則聚之,無平地則散之,高處懸挑,低處支撐,使建筑順其自然,因地制宜,絕不隨便改變自然原態。
民居上的“道法自然”還體現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生態環保,這也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
道教的自然審美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的法則就是“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諧原則。
禪宗美學認為,美在意境。意境指心靈構造的世界,即一個覺悟的世界。在它看來,從事藝術創作如同參禪,參禪時,排除一切雜念。體現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上主要是指空間的營造和意境的表達。
空間形態的虛、實是中國傳統民居設計的精神所在。以虛為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空間就會顯得呆板;唯有以實為虛、化實為虛,空間才會有無窮的意味、悠遠的境界。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在空間組織上相當靈活,民宅院墻上飾以漏窗,使整個庭院景致處在隔與不隔,界與未界之間,通過漏窗可以看到中園和后園的景色,它增添了庭院景致的幽深美感(見圖 3)。
民居建筑,梁柱為承重構件,墻僅起圍合作用,在室內空間處理上,多用隔扇、罩、屏風、博古架等虛隔斷進行分隔,以求達到“隔而不斷”的視覺效果,這樣一來,房間之間也可以相互借景,豐富了室內空間,使整個空間虛實相生(見圖 4)。如中國傳統四合院就是對內開敞,對外封閉,各廳、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


在室內室外關系處理上,將建筑空間的虛靜與大自然景色的實動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利用柵格窗、檐廊等把室外景觀引入室內。站在檐廊下既沒有與室內隔絕,還可以欣賞到室外的美景,延伸了空間,達到虛與實的碰撞。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情景應該交融滲透,互相統一。情與景相互交融表現為三種不同形式:情隨景生、移情入景、物我相融[5]。不管哪種形式,情則更深,景則更美。沒有情與景的相互滲透,就不可能產生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中國人非常喜歡把客觀存在的某一具體空間觸發為主觀想象的一種意境,即虛幻空間。意境的境界越高,意味越深,人們感覺到的虛幻空間就越博大精深。可能只因為一段詩,一句文章,就可以使情更濃,景更美。
中國傳統民居室內常懸掛字畫等藝術作品,渲染藝術氛圍,陶冶情操。此外,還在匾額、楹聯以及掛屏、屏風、壁畫等處進行書畫創作,達到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傳統民居裝飾多采用吉祥圖案,使空間界面給人心情舒暢的視覺感受,并且含蓄表達人文情感,產生“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意境。
中國傳統民居中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庸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對其美學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造型藝術都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陸元鼎,楊谷生.中國民居建筑[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1.
[2]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金志平.三大教派的思想與中國的室內設計文化[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9):33-34.
[4]黃秉生,袁鼎生.生態美學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張愛莉.室內空間意境創造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