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志鑫
20 09年,江山市有30個行政村先后被衢州市綠化委授予“綠化示范村”稱號,創建數量創歷史新高;實現了林業產業發展逆勢上揚,各項指標穩中有升,全年完成林業總產值70.1億元,年增長率繼續保持在30%左右。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績是江山市著眼提升、統籌推進的結果。
以爭創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全面推進國土綠化。在“3·12”新農村綠化運動中,江山市全面開展了“百萬畝森林生態屏障”、“百村千戶綠色家園”、“百萬株容器苗培育”等“四百兩千”工程建設。全年共完成喬木類植樹70 3萬株,種植灌草色塊、綠籬35.78萬平方米,造林總體成活率達94.8%;共營建綠化亮點28 1個,面積27.7萬平方米;參與植樹活動34.7萬人,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
以打造中國木業加工強市為動力,加快產業集群提升。深入實施產業“鞏固提升”戰略,致力打造“中國木業加工強市”。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面啟動實施浙江省重大農業項目——江山市木材加工產業集群提升共性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深入開展共性技術集成研究與攻關,成功研發EPC生態門,甲醛的釋放標準達到了歐洲E0級環保標準,產品的附加值比免漆門提高了一倍;以強化科技為支撐,大力實施10大技改擴建工程,全年全市竹木加工企業共投入8億多元資金用于技術升級和擴大規模。歐派門業投資億元的“年產30萬套EPC生態門”項目動工,易和家具投資56 00萬元的新建烤漆門自動化生產線正式投產;以平臺建設為保障,市政府與浙江林學院簽訂全面科技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林學院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創新成果在江山轉化。浙西竹木加工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新建研發機構,形成以技術、檢測、服務為主營業務的盈利模式,取得良好的服務業績。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第三屆中國(上海)國際門業博覽會”、“20 09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等大型木業展示展銷會,取得驕人成績。
以科技服務林改為契機,努力實現林興民富。以“一網五服務”為主抓手,以林業增效為突破口,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加快推進興林富民工程建設。林業特色產業一產產值達到4億元以上;深入實施“千里富民林道”建設工程,年內完成林道建設21 0公里,受益面積21.5萬畝,實現增收節支12 60萬元;強力推進示范基地建設,全年全市建成柑橘、毛竹、油茶、板栗、獼猴桃、特色花木等林業高效基地4.99萬畝,建成示范基地79個,面積1.07萬畝,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增收效果突出;主動對接中國林科院,建立由該院專家領銜的“四級林技服務網絡”,深入開展“科技進百村入萬戶”活動,逐步推廣林業實用技術。僅上半年就舉辦各類培訓班50多期,培訓1萬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萬多份。
以改革創新為切入點,不斷深化林業改革。20 09年,江山市大膽實踐、銳意創新,不斷深化林業改革發展。積極探索推進林權制度配套改革,開展了林權小額信用貸款試點工作,對43戶林農進行評估登記,總面積達77 2.4畝,資產總價值86.5萬元。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為全市林權抵押貸款工作指明了方向。據統計,全市全年累計受理集體所有的林權流轉25 3宗,面積3.69萬畝,流轉交易金額53 69.58萬元。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24億元,為廣大林農搭建了廣闊的創業平臺。
20 10年江山林業計劃以“森林江山”建設為核心,以林業“三大體系”建設為目標,繼續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推進產業集群升級,深化改革創新,保障森林生態安全,努力實現“林興民富村美”的目標。
高起點實施“十大綠化工程”。
深化“3·12”新農村綠化運動,結合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和“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重點推進千里景觀長廊建設、千里農田林網建設、百村千戶庭院綠化、百萬畝森林生態屏障保護、千里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等七大既定綠化工程。同時,啟動并著力抓好十大森林集鎮建設、百家單位庭院綠化和百家企業綠化美化等三大新增綠化建設項目。力爭新增植樹50 0萬株以上,確保各項指標達到或優于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標準。
高質量推進“1+7”產業提升。突出木業加工產業這一重點,加快編制木業加工產業“十二五”規劃,深入實施10大技改擴建項目,推進產業集群升級,力爭年內實現產值9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30億元,新增投入5億元,自營出口及出口交貨額達60 00萬美元以上。在此基礎上,著力培育毛竹、油茶、野生動植物馴繁、花卉苗木、干鮮果、森林旅游、用材林等七大新興特色產業,進一步提高林業在促農增收中的貢獻率。力爭年內建成省級興林富民示范村鎮5個。
高標準完成三大林權配套改革。積極探索和推進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大力推行林權抵押小額信用貸款。實行“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借貸”的新型貸款模式,在全市逐步推開林權抵押小額信用貸款工作;探索建立新型林業經營組織。通過聯合經營、股份合作或委托經營等形式,創建“林保姆”型、“企業+基地”型、“種養加一體”型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林業集約化發展模式,促進林業產業的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管理;穩步推進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森林資源的基本方針,結合“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額編制,進一步優化采伐限額管理機制,改革森林采伐管理方式,簡化林木采伐管理環節,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新體系。
高水平開展科技服務林改試點。完善建立“四級林業科技服務網絡”,逐步構建以市首席林技推廣專家和林技指導員為主體,以鄉鎮責任林技員為主力,以科技示范戶及專業大戶為基礎的工作格局;加強與林業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與交流,把林業基地打造成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成為輻射帶動全市林業生產的“樣板基地”;啟動“三百”工程,深入開展林業業務和操作技能大比武,依托百名林業科技人員,完成百項科技成果,建成百個科技示范點(片)。
高規格組織繁榮森林文化活動。充分開發利用森林的生態、文化、游憩等功能,加大森林文化發掘力度,繁榮森林文化。廣泛開展“關注森林”活動,積極開展綠化、野生動植物等知識宣傳,組織“全民植樹大會戰”、“百萬株綠化苗木大放送”等活動;深入開展“綠化融入工程”建設,按照植物園、森林生態教育基地、休閑健身等不同功能,分類指導,深化城區四大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推進仙霞國家級森林公園建設;積極開展“森林鄉村星級大評比”等活動,逐步提高森林文化內涵,打響森林文化品牌。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林業在江山“創森”的道路上已經鋪開了一張藍圖,并正在朝著最終目標不斷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