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健,李 穎,徐良德
(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投資工程基本上采用的是投資、建設、管理、使用的“四位一體”的傳統管理模式,使用單位既是建設項目的建設者同時又是其使用者。作為建設項目的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隨意更改設計,擴大建設規模,而這必然造成投資大幅度超標,因此項目“三超”現象幾乎成為建設單位的一種通病。正是由于這種傳統的“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本身固有的缺陷,造成了國有資金使用效益的降低。為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對傳統的政府投資工程管理模式進行改革。按照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的要求,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政府作為項目業主,對工程的管理將從微觀、直接的管理轉向宏觀、間接的管理,這種角色轉變對解決建設項目“三超”現象,提高國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具有積極與進步的意義。
在代建制模式下政府業主和代建單位通過簽署合同和協議建立委托 -代理關系。由于政府業主缺乏相應的項目管理專業化知識,而代建單位是專業從事項目管理的機構,從而會導致政府業主與代建單位間的信息不對稱,對代建單位的監督和激勵必然成為對代建制的管理模式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側重通過分析聲譽機制對代建單位的激勵,為在信息不對稱下政府業主與代建單位間的監管與激勵提供研究和探索。
聲譽機制是一種保證契約能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機制。它是反映行為人歷史紀錄與特征的信息集,可以作為顯性激勵契約的替代物,激勵和約束代理人的市場行為[1]。聲譽的作用在于為著眼于長期利益的參與人提供一種隱性激勵以保證其短期承諾行動,聲譽因此可成為顯性合約的替代品[2]。從以上定義與分析可看出作為一種激勵機制,聲譽機制對行為人的激勵作用主要表現在隱性的方面,針對本文具體的研究背景,筆者認為聲譽機制對代建單位的激勵效應一般表現為正反兩個方面:一是代建單位出于對短期利益的考慮,一次性地將建立積累起的好聲譽用盡,以期搏取現階段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代建單位出于對長遠利益的考慮,積極維護并保持一種良好的聲譽,以期實現自身經營的良性循環。就其以上兩方面的表現,顯然都可以為代建單位努力經營、提高企業效率產生很大的激勵,并為代建單位帶來良好的效益。
Kreps、Milgrom、Roberts and Wilsom(1982)的聲譽模型(以下簡稱KMRW聲譽模型)將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復博弈解開了完全信息博弈下無法實現參與人的合作。他們證明,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支付函數或戰略空間的不完全信息對均衡結果有重要影響,合作行為在有限次博弈中會出現,只要博弈重復的次數足夠長(沒有必要是無限的)。Barro和Vickers(1986)將 KMRW聲譽模型應用于政府貨幣政策的分析中[3]。本文將在此模型的基礎上針對聲譽機制如何對代建單位產生激勵進行研究分析。
2.2.1 代建單位效用函數建立與分析
用α代表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類型認定。令 α=0代表代建單位的類型為合作型;令 α=1代表代建單位的類型為非合作型。用V表示代建單位對政府業主的損壞率,0≤V≤1;Ve為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預期損壞率,0≤Ve≤1。建立代建單位單階段效用函數如下:

(1)若 α=0,即代建單位為合作型時,上式為 U=-V2/2,只有 V=0時,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而 V=0,意味著代建單位選擇合作,這符合代建單位的假定類型。
(2)若 α=1時,即代建單位為非合作型。由于 0≤V≤1,故:U=-V2/2+V-Ve,其中 -V2/2+V>0。因為 Ve為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預期損壞率,作為一個理性的代建單位,更多地是著眼于為了獲取長期的利益,因此他初期合作時可能會嚴格執行合同維護業主利益,以期降低政府業主對自身不利評估的預期。所以 Ve充分小是能充分實現的。則能保證不合作代建單位獲取相應的收益。
以上分析看出,建立的效用函數與代建單位的實際行為在邏輯上是一致的。
2.2.2 單階段與多階段博弈代建單位效用函數應用分析
由于對 α的設定,式(1)把合作型與非合作型的經營者嚴格地區別開來。以下分析將重點針對非合作型的代建單位(α=1類型的代建單位)。
在單階段博弈中,非合作的代建單位對式(1)求一階條件:

代建單位效用最大則 U/ V=0,代建單位對政府業主的損壞率V=1,因前提主要針對非合作型代建單位分析α=1可得Ve=1,代建單位的效用 U=-1/2,即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預期損壞率與代建單位造成的實際損壞率相等即V=Ve。可見在一次性博弈中,非合作代建單位選擇合作是沒有必要的。
假定博弈重復 T-1階段,令 Yt-1為 t-1階段代建單位選擇合作的概率,Xt-1為政府業主認為代建單位選擇合作的概率。在均衡的情況下,Xt-1=Yt-1。如果在 t階段政府業主沒有觀測到代建單位對自身的損壞行為,那么,根據貝葉斯法則,政府在 t階段認為代建單位是合作型的后驗概率為:

其中,Pt-1是 t-1階段代建單位為合作型的概率,1是指合作型代建單位選擇合作的概率值。
由式(2)可知:如果代建單位本階段選擇合作,那么下階段政府認為代建單位是合作類型的概率是會增大的。如果Xt-1<1,式(2)的嚴格不等式成立;若 Xt-1=1,則式(2)成立。
如果代建單位選擇不合作,則政府業主認為代建單位是合作型的后驗概率為:

就是說,若代建單位T-1階段選擇不合作策略,政府業主就推斷出代建單位是不合作型的,這樣代建單位會因喪失信譽而失去與政府業主繼續合作的機會,這也反映出不合作的代建單位著眼于長期利益,也有積極性進行合作的動力。
現將分析放在博弈的最后兩個階段。在T階段,代建單位已無必要再樹立良好的合作聲譽。因此,代建單位的最優選擇是 VT=1(顯然 α=1),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預期損壞率:

代建單位此時的效用水平為:

由式(3)可知,非合作型代建單位最后階段的效用是聲譽的增函數,即以前政府業主越認為代建單位是合作型的,也就是說 PT越大,該代建單位在最終階段的效用也就越大。
現在分析 T-1階段代建單位的行為選擇。假定非合作型的代建單位在 T-1階段之前一直選擇合作的策略。因而,由式(2)知,PT-1>0,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預期損壞率:

令δ為代建單位的貼現因子,它用來表示非合作型的代建單位冒充合作型的耐心程度。本文僅考慮純戰略,即YT-1=0,1。可以對代建單位在 T-1階段的兩種戰略選擇的效用進行比較。
PT=0,即在T-1階段,政府業主發現代建單位的不合作行為后,在T階段肯定認為該代建單位是非合作類型的(PT=0)。這時,由于設政府在 T-1階段政府業主對代建單位的預期損壞率為那么非合作型代建單位的總效用為:

由式(3)、式(4)及以上已知的上式為:

(2)若非合作型代建單位在 T-1階段選擇合作,即YT-1=1,且VT-1=0,則非合作代建單位的總效用函數為:

因此,如果式(6)大于式(5),則表示代建單位在 T-1階段采取合作行為策略要優于不合作策略的行為。這等價于

因為,在均衡情況下,政府業主的預期 XT-1,等于代建單位的選擇,則 XT-1=YT-1=1,這時再由式(2)知:PT-1=PT

式(8)說明,如果在 T-1階段政府業主認為代建單位是合作型的概率不小于 1/(2δ),非合作型代建單位選擇合作要優于不合作。但該博弈均衡戰略解的存在,必須PT-1≥1/(2δ),由先前設定 δ表示非合作型代建單位冒充合作性的耐心程度,雖然對非合作型的代建單位而言其本質上是不合作的,但作為理性的代建單位出于對要想獲取長期效用最大化的考慮,他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從第 1階段開始一直到T-1階段都選擇合作行為,也就是說一般而言 δ充分大是能實現的,從而 PT-1≥1/(2δ)成立;否則,非合作型代建單位只會獲取短期的效用。
通過以上應用 KMRW聲譽模型從博弈論角度論證了在不同時期代建單位在不完全信息重復博弈時采取的應對策略。由代建單位在不同時期所選擇的策略看出,代建單位總是想在一定的條件下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如果博弈重復的次數足夠多,同時代建單位如果不是短期行為企業,在重復博弈中,他若在博弈過程的某一階段造成政府業主的損失,政府業主很可能會終止與其繼續合作,進而代建單位將要損失的未來收益就會超過其現階段的短期所得。所以,代建單位通過嚴格履行代建合同,積極維護政府業主的利益,建立一個良好的合作聲譽,理應成為理性代建單位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聲譽機制對代建單位在嚴格履行與政府業主的代建合同過程中,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當然通過以上分析也可看出針對聲譽機制對代建單位產生有效激勵要具備特定條件,首先博弈必須是重復的,事件發生的當事雙方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當事人的不良行為能得到及時發現等。但筆者認為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不斷完善,社會誠信水平的不斷提升,通過建立代建單位的有效聲譽記錄,同時建立政府業主與代建單位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這些手段,聲譽機制的激勵效果是能夠實現的,同時代建制這一項目管理模式也會得以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以期讓其更好地為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服務。
[1]王軍,聶規劃.房地產開發商聲譽與客戶預期動態博弈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9):151-153
[2]余津津.國外聲譽理論研究綜述 [J].經濟縱橫,2003(10):62-63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