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晨 習建平


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四大因素影響著人類的健康和壽命:一是遺傳,占15分;二是環境,占17分;三是醫療,占8分;四是生活方式,占60分。可見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的日常生活方式,其實是決定一個人健康的關鍵因素。
當今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人類生活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既有有利的影響,如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質量提高;也有不利的影響,例如許多人生活中存在體力活動減少、飲食營養失衡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這些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對于人生還處在啟始階段、身體生長發育還不完善的青少年而言,健康受損害的程度將更為深遠。因此,研究青少年生活方式中不利健康的因素,論證應對這些非健康因素的體育健身對策,對于最大限度降低現代生活方式對青少年健康的不利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社會競爭地加劇,現在許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上各種“興趣班”,諸如學彈琴、美術、外語等;上學后腦力勞動就更繁重了,作業、考試以及各類輔導班充斥了中小學生的課內外時間,再加上青少年普遍喜歡上網打游戲,同樣也屬于腦力活動的范疇。而在體力活動方面,據2005年有關部門對全國10萬多名學生的調查表明,2/3(66%)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近1/4(24.8%)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鍛煉。此外,家務勞動被家長包辦等因素也是青少年體力活動減少的原因。
據調查,青少年每天學習、看電視、上網等占據了每天80%以上的清醒時間,也就是說青少年除了睡覺,有八成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度過的。人類自進化以來,站姿(包括站立、行走、奔跑)一直在生命活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而現在卻逐漸被靜態坐姿所取代,顯然有不利健康的方面。
現代生活方式使許多原先需要身體力行的活動變為由機械工具代勞,例如,乘汽車代替走路,乘電梯代替爬樓梯等,身體雖然在交通工具的帶動下產生了移動,但人體本身卻是靜止的。而在休閑娛樂方面,過去的孩子多是在戶外玩耍,而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面對電腦和電視機。這些變化都使青少年動態活動減少,靜態活動增加。
現代青少年許多日常活動都是在室內進行的,如學習、上網、看電視等,占據他們應有的戶外活動時間。而目前城市居住以樓房為主,戶外活動場地設施不足,戶外活動的不安全,以及家長過分呵護等因素,也客觀制約了青少年到戶外活動。室內生活時間增加最直接的危害自然是使青少年缺乏身體活動機會;其次,由于長時間處于室內,空氣不流通,電腦電視的靜電輻射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
據調查,我國城市高收入家庭兒童少年的脂肪供能比達到39.2%,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的上限。近年來,由于生活條件的逐步提高,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都能為孩子提供充足的食品。但這卻帶來了一個膳食合理性的問題,從食物喜好而言,許多青少年愛吃雞鴨魚肉等食物,對各類蔬菜則不太喜愛;同時,一些家長也認為肉、蛋等高能食物有利于孩子長身體,往往忽略了全面的營養。此外,一些深得青少年青睞“洋快餐”也多為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這些因素共同導致青少年的膳食結構明顯失衡。
教育部對中小生睡眠時間曾經有明確的規定: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應該要超過9個小時,初中生應該達到9個小時,高中生的睡眠時間要達到8個小時。而據一項調查顯示,小學生中每天睡足10小時及以上的為33.4%,初中生每天能睡足9個小時及以上的共有22.9%。如果按教育部的標準,約有2/3的小學生和3/4的中學生睡眠時間不足。而大學生的情況也不樂觀,據清華大學一項隨機調查顯示,有57%的學生于午夜12點后就寢,因睡眠不足導致的亞健康人數占較大比例。青少年學習生活中課業負擔過重,以及部分人迷戀電視、游戲、上網等活動,是他們熬夜次數增多、睡眠減少的主要原因。長期睡眠不足,以及任意打亂睡覺節律,必然影響青少年生長發育及體質健康狀況。
當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用眼不當、用眼過度的情況。課業負擔過重是導致青少年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的主要原因。同時,許多青少年熱衷于上網、打游戲、看電視,更使他們的視神經必須保持長時間保持緊張狀態。而在學習、娛樂的過程中不能間歇性地讓眼睛得以放松休息,也使眼睛疲勞形成積累效應。
在現代生活條件下,住宅、教室、汽車及其他公共設施內都普遍配置有空調、暖氣等氣溫調節設備,為青少年營造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在這個人造環境中,許多青少年夏天不會出汗,冬天感受不到寒冷。這無疑是生活質量提升的表現,但也對青少年有不利的方面:人作為生物體,感受氣候變化的機會減少,因而身體適應環境、氣溫變化的能力也會隨之退化,偶感風寒就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
體育鍛煉能強身健體,但卻并不能象止痛片一樣,頭痛了、牙痛了吃兩片就見效,它必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必須將體育健身納入生活方式中,使之成為一種穩固的習慣。要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教育工作:首先,應加強體育意識的培養,使青少年深刻理解體育鍛煉與健康的關系;第二,培養學生對體育的廣泛興趣;第三,加強青少年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使之日常鍛煉不局限于學校;第四,對青少年中運動技能低下、身體素質弱、體質差的體育鍛煉弱勢群體進行重點幫助,引導他們親近體育。
青少年的肥胖通常是由于熱量攝入過多,同時運動又不足而造成的。因此,雙管齊下,同時關注飲食與運動,把握好熱量攝入與支出的平衡,有助于減少肥胖的發生。首先,青少年的監護者應關注他們每天的熱量攝入情況,對體重已經超重者,應盡量控制高熱量食物攝入;其次,應根據食物攝入的情況制定相應的健身計劃,從而使青少年熱量攝入、消耗能量形成動態的平衡。
室內徒手操、啞鈴操等簡單易行的體育活動,既不需要很大的空間,練習時間和強度也方便控制。將這些簡單易行的體育活動穿插于連續的靜態、坐姿及腦力活動中間,有利于減少身體長時間從事這些活動導致的不利于健康的影響。一般而言,學校有課間休息和課間操等時間安排,有利于進行這種體育活動的穿插,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課間時段引導學生更合理地進行身體活動。而放學后由于沒有固定的休息間隔,許多青少年一坐下來學習或上網往往就會忘了休息及進行身體活動。因此,需要逐步引導他們養成連續靜態活動中間定時進行適當身體活動的意識和習慣。
戶外體育活動有助于青少年走出室內活動空間,在體育鍛煉的同時呼吸外面新鮮的空氣,感受各種氣候變化,提高他們身體適應能力和抵抗力。要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戶外體育活動條件,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場地,社區有必要開辟更多的體育健身場所,學校的體育場所在非上課時間也應為學生健身鍛煉提供更多機會。二是安全,應盡量排除戶外健身場所本身的安全隱患以及周邊交通、治安等危險因素。
體育鍛煉有早鍛煉、下午鍛煉及晚間鍛煉,如果青少年能形成固定時間的鍛煉習慣,有助于使他們整個作息時間趨于合理化。其中采用早鍛煉必須早睡早起,對于青少年身體發育非常有益,值得大力提倡;采用下午鍛煉或晚間鍛煉也有助于他們調整連續的腦力活動和身體靜態坐姿狀態。此外,如果青少年參加一些定期安排的體育培訓,如每周若干次訓練的體育舞蹈、跆拳道培訓班等,由于這類培訓班時間安排的是固定的,又是集體性的(不便隨意遲到和缺席,訓練表現也要接受大家的評價),這就促使參加者必須調整好平時作息時間以避免缺席和狀態不佳,這種方式可以使那些生活內容過于靜態化的青少年作息習慣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