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憲
“培養人才”,必須建立在“培養人”的基礎上;“高層次”必須是建立在“普及層次”的基礎上。我們期望著尖子人才的出現,但如果忽視打造基礎的工作,一出手就要培養高端人才,是一種建設空中樓閣、急功近利的行為。
現在關心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在整個國家急需創新型人才的情況下,人們對教育寄予的希望和責任更大。甚至有的人要求教育就是要為培養人才和創新精英服務。
作為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教育定位在突出培養某種專門的、特殊的人才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作為整個教育長期的、定位性的描述,則是不全面的。因為牽涉到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問題,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
300年前,法國思想家盧梭就曾批評比他早一些的英國思想家、畢業于牛津大學的洛克的一個教育觀點,洛克主張教育要培養“事業人物”,即少數杰出人才,盧梭批評他是狹隘的功利主義。盧梭主張教育主要是繼續“人的創造”,即為每個人的成長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是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部分,是每個人的自然需要,就像人成長中需要食物、空氣一樣。人作為社會性的生命,其成長和發展過程,依賴于后天的教育,這種教育既需要父母、家庭,更需要社會。公平地給予社會每個成員以一定教育是政府的責任,要求公平地受到一定教育是每個社會成員的權利。
美國是現代教育發達的國家,其精英教育尤為成功。據統計,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有70%是美國人。但美國同時又是一個比較重視教育公平的國家,美國歷史上有3部教育法案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是在林肯時期解放黑奴以后,政府頒布法案,開設短期課程,教育解放以后的黑奴怎么種地、怎么謀生、怎么過上穩定的生活。二是二戰結束后的退伍軍人教育法案,當時有一干多萬軍人面臨戰后安置問題,這時美國政府作出決定,盡可能地讓這些人人學讀書。當時學校沒這么多,臨時成立了不少大學,這些學校在開始時都是非常一般的,但過了幾十年以后,這些大學中很多都辦得很好。三是克林頓時期,通過了一個法案,任何人都有權力要求讀書,社會或者政府一定要盡到責任,幫助一切愿意讀書的人上學。貫徹教育普遍性的原則中,還包含著賦予教育以社會建設責任的問題。19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霍瑞斯·曼有一條著名的語錄:開一所學校即等于關一所牢獄,極其形象地表述了教育的社會功能。美國教育不是一切都好,但至少美國是現代教育比較成功的國家,它的發展與強大、不斷有精英人才的涌現,以及自建國以來社會的穩定發展,事實上首先得益于教育基礎打得比較好,教育比較普及,教育質量比較高。
“培養人才”,必須建立在“培養人”的基礎上;“高層次”必須是建立在“普及層次”的基礎上。我們期望著尖子人才的出現,但如果忽視打造基礎的工作,一出手就要培養高端人才,是一種建設空中樓閣、急功近利的行為。短期可能見一些效果,長期則缺乏后勁,也違反人的成長規律。我們須記住,辦一流的教育不僅包含、而且是首先要辦好一流的大眾教育,人才輩出是建立在大眾教育基礎上的。目前我們國家更應該關注大眾教育問題,為每一個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在每一個愿意接受教育的階段,設計出相應的教育項目,讓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能實現繼續創造的任務,給每一個人以成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