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為抓住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的歷史機遇,推進我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了“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又稱“111計劃”)。本刊就“111計劃”實施情況采訪了國家外國專家局教科文衛專家司趙立憲司長。
記者:國家外國專家局與教育部聯合實施的“111計劃”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工程。請您介紹一下“111計劃”的具體內容。
趙立憲:“111計劃”是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圍繞國家目標,結合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臺,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余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干,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在學術方向、學術隊伍、學術成果方面實現創新和突破。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
中國要讓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必須要有人才智力作保障,就是說,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有了未來。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高地,“111計劃”就是圍繞國家重點科研領域和重點學科發展方向,依托高等院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基地,以團隊引進方式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海外知名專家學者,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專家創新團隊。通過合作研究、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講學講座、指導研究生、聯合外派培養博士生等方式,大力提升我國高校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的科研水平,提高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儲備我國自己優勢的科研、教學人才。
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引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干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
記者:“111計劃”對人才的選擇、配備與其他的計劃、工程有什么不同?
趙立憲:“111計劃”是項目、人才、基地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的計劃,它的布局采取分批的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所不同的是,基地作為一個科研團體,聘請原則上不得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學術大師,不少于3名學術骨干,不少于6名來華短期學術交流學術骨干;配備不少于10名國內科研骨干。
聘請的人員應具備的條件:海外人才應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且與本校有良好的相應合作關系;國內工作時間:學術大師每人每年不少于1個月;學術骨干每人每年不少于3個月,一般應有1名學術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來華短期學術交流的學術骨干不少于6人次,時間不限。
記者:“111計劃”主要涵蓋哪些學科?發揮了哪些作用?
趙立憲:目前,“111計劃”基本覆蓋了我國各高校最具實力和水平的學科,涉及生命科學、數理、機械工程、航空航天、化學化工、能源、材料科學、生物化學、農學、植物學、環境資源信息科學、金融、交通運輸等領域。“111計劃”基地的建立,不僅促進了這些學科領域與國際水平的接近,也帶動了高校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經過4年多的實踐,“111計劃”得到高校領導及專家學者的普遍好評。歸納出“111計劃”有幾個方面的特點:1,為高校學科搭建了高水平的國際化平臺;2,創造了與國際高水平專家合作交流的快速通道;3,整合了學科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中外專家團隊的才智;4,加快了人才培養儲備速度,提高了科研隊伍創新能力;5,提升了學科整體實力,增強了“211工程”等教育領域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優勢互補;6,集中學科、人才、經費優勢,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和創新團隊,“軟硬件”兼顧。
記者:像“111計劃”這樣目標很強的項目,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應該有階段性或是也要優勝劣汰呢?
趙立憲:“111計劃”設立之初,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就制定了科學的規劃和實施方案,《高等學校學科創新計劃“十一五”規劃(2006-2010)》申明確了總體目標、建設原則、遴選條件、實施管理、經費籌措等,本著“分步實施、動態調整、滾動支持”的原則進行建設。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以及高校主管部門等共同籌措專項經費予以支持,通過基地每年的總結報告、中期自我評估以及5年一個周期的專家評估驗收,對成效突出、潛力巨大的基地予以滾動支持;對未達到預期目標或潛力不足的,將停止資助;對符合條件的選擇吸納進入“111計劃”,有進有出,總體平衡,從而在機制上保證了“111計劃”充滿活力、進展順利。
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111計劃”今后的發展目標。
趙立憲:“111計劃”目前正在穩步扎實推進。在2008年、2009年召開的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華南華北地區工作交流會上,相關部委領導、各高校領導、基地負責人都表示,希望“111計劃”不斷提升內涵、提高水平、優化結構,長期持續為高校國際化發展邁向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最大幫助。我們兩個部門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推出為契機,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斷開創教育領域引智工作新局面。
作為負責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政府部門,國家外國專家局將充分發揮其職能優勢,密切配合教育部門,以建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助高等院校建設一批人才高地,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