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樞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出國(境)培訓經過30多年的開拓,累計選派培訓學員約77萬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出色的服務,彰顯出迷人的風采。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出國(境)培訓經過30多年的開拓,累計選派培訓學員約777fA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機電行業為例,機電產品連續多年成為我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占我國出口總值半壁江山,這與我國連續組織國內人員出國培訓,開拓國際市場,密不可分。
30多年來,出國培訓從以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為主,到大規模選派企業管理人員出國培訓,再到選派黨政領導干部出國培訓,為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出色的服務,彰顯出迷人的風采。
哈佛的故事
“我在美國經受的鍛煉和考驗是多方面的,這不僅包括語言、生活,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政治上的堅定和成熟。我在美國學員的包圍中,成了班里引人注目的對象。教授講課中經常向我提問中國對這類案例會如何作出反應,中國的態度是什么?至于在學習小組的討論中,兩國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切磋就更多了……美國政府和輿論長期將共產黨人宣傳得猙獰可怕,如今在聯邦政府的培訓班上來了一位共產黨人,而且是現職副省長,不僅與他們同吃住,還用一種語言交流,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在《我在哈佛大學的學習體會》—文中,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003年參加哈佛培訓時,為陜西省常務副省長)這樣寫道。
哈佛培訓項目(也稱“高級公務員海外培訓項目”)的培訓強度之高,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象。它要求每一個學員都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每個候選者必須通過哈佛的面試,才能成為最終錄取人選。哈佛培訓讓每一個學員都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2003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在回答美國規劃協會提問,談起哈佛培訓體會時也稱:哈佛的培訓是短暫的,但啟迪很深,收獲很大,如“全球化中的優勢發現”、“戰略性思考”等專題,對于我們用世界眼光來考量一地一域發展,從戰略高度研究城市規劃和發展問題有很大幫助。特別是這次學習和實地考察,使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國同行和各界人士進行切磋和交流,從中了解到世界經濟、科技和城市發展中許多前沿的東西,初步掌握了不少新的發展理念,特別是城市發展的理念。這些理念、理論可以使我終生受益。
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演講的開場白中,再一次談到哈佛培訓:
“2002年,當我在中國古都南京市擔任市委書記的時候,參加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培訓。我還記得,第一堂課的內容是關于如何處理危機。盡管直到今天我仍不清楚,校方為什么要把危機處理作為第一堂課,但這節課的內容確實很有用處。因為培訓結束后不到兩周,我在南京遇到了一起嚴重的食品投毒事件,數十人中毒喪生。在處置這一突發事件過程中,哈佛培訓第一堂課所介紹的知識讓我受益匪淺。200多人的生命得到及時搶救,犯罪嫌疑人在36小時內被捕獲,我們為此受到當地群眾和中央政府的表揚。”
以培養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為目的的哈佛培訓項目,是當今中國為提高執政能力所采取的一大舉措,得到了國內外以及中央高層的高度肯定。截至目前,共有141人參加了該項目的培訓,其中省部級領導干部35人。
獎牌的背后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女子游泳隊劉子歌力壓群芳,猶如一匹黑馬,登上領獎臺的最高處。她的奪金之路就有過一段“海外取經”的難忘歷程。早在2003年,她的教練金煒帶她赴澳大利亞接受培訓。在那里,14歲的劉子歌得到了澳大利亞著名教練肯·伍德的指點。金煒教練坦言,劉子歌的基本技術形態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改革開放后,中國體育健兒在世界體壇奪金摘銀,氣勢如虹,振奮人心。獎牌背后,經常能夠尋找出“海外取經”的精彩片段。
我們來看看短跑名將劉翔。劉翔能夠成為世界飛人,跟他的教練孫海平赴美培訓不無關系。
那是1999年,孫海平作為第一批赴美培訓班學員之一,由國家體育總局選派到美國接受培訓。回國后,孫海平借鑒發達國家科學訓練方法,改變國內傳統的大運動量訓練習慣,大大縮短了劉翔每天的訓練時間,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
從2003年開始,國家體育總局為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累計組織高層次體育教練、國家隊隊醫、體育科研人員共440人,分赴美、法、德、英、俄等體育強國培訓。
中國擊劍隊的4名教練被派遣赴法培訓,回國后將法國擊劍的先進訓練理念和訓練手段大膽運用于國內訓練中,擊劍項目出現歷史性突破。
比如,女子重劍比賽從過去的遠距離對抗逐漸趨向于中近距離交鋒,中國運動員一時很不適應這種變化。赴法培訓回來后,女子重劍組主教練趙剛吸取法國“轉移刺”和“對抗刺”技術,使我國運動員出劍速度和下劍準確性得到改善。
男子重劍主教練肖劍借鑒法國“組合動作套路”訓練方法,有效改進運動員準確連貫技術動作,加快了擊中目標的速度。他還移植了法國隊采用的“分解分拆技術”,增強了運動員機敏感,最后達到在實戰中時機一出現,動作自動完成的效果。
男子花劍主教練王海濱,借鑒法國的訓練理念和技術風格,回國后加強以刺為主,頂、搶配合的訓練,提高運動員技術戰術水平。他還發現法國隊選拔隊員方面也發生了變化,主力隊員個子一般只有一米七幾,以往獲奧運冠軍的高個隊員已不再是法國隊主力。原因是,小個子的隊員速度快,更適合新的規則。這個發現改變了中國隊原來認為個子越高越好的觀點,及時調整了我國擊劍運動員選材標準。
粗略統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參加過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的出國培訓人員中,以主管教練員身份參與的項目共獲得4金、3銀、1銅;以教練組員身份參與的項目共獲得3金、3銀、3銅,取得歷史性金牌突破的3人,取得歷史性突破的9人,其中也包括了擊劍項目。
奧運結束,我國體壇的出國培訓步伐并沒有停滯。以籃球為例,2009年開始,中國籃協將包括中國男女籃主帥郭士強、孫鳳武在內的27名中青年教練送往美國學習觀摩,實施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教練員赴美培訓計劃。我國體育軍團的“海外取經”之路,仍在繼續。
杜絕死亡事故
我國是一個產煤大國,同時也是礦難大國。中國煤炭產量占世界35%,但中國的礦難死亡人數卻占世界的80%。如何探索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一件大事。
自2002年開始,7年來,中國政府選派煤礦安全監察、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653名赴日本培訓,18個省級煤監局和18家煤炭集團公司參與了該項目培訓。參加項目培訓的學員現已成為許多煤礦的骨干力量,據初步統計,60%以上赴日培訓學員被安排到重要的安全技術管理崗位。
參與培訓的煤礦企業積極推行日本煤礦的“安全第一”、“零事故”理念,安全狀況逐年好轉,百萬噸死亡率連續下降,中國煤礦安全管理實現了重大突破。
山東兗礦有個名叫房勝峰的區長,他所在的綜掘一區從2004年6月份開始,9個月內有5個月被評為礦安全管理最差單位,各類安全罰款達50多萬元,安全壓力十分沉重。
次年7月,房勝峰被派遣赴日參加煤礦安全技術培訓。在4個多月的學習中,他接觸到了“手口示意”法,日本人用這種科學管理方法,10年時間內將事故率降低了32%。
回國后,他借鑒日本“手口示意”管理辦法,編制了一套安全管理方法,被命名為手指口述“勝峰管理法”。
這一方法從班組推行到區隊、從區隊推廣到全礦、從全礦推廣到集團公司乃至到全國,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礦自2006年6月推行以來,杜絕了死亡事故,截至2009年10月31日,實現連續安全生產1298天,安全產煤2600萬噸,創出歷史最好水平。“勝峰管理法”風行全省,走向全國,被媒體譽為“礦工生命的保護傘”。
“經濟衛士”
2003年,中國推出審計結果公開制度。審計風暴迅猛沖刷一批一批有問題的企業、單位、部門,石破驚天,震撼中外。數年后,共和國的“經濟衛士”開始走上聯合國大舞臺。
我國的審計事業迅速與國際接軌,奧秘何在?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審計部門的高層決策者就下定決心:寧可多花錢,也要培養一批懂得并精通國際審計的專業人才,使我國的審計事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99年,一個由9名年輕人組成的培訓團組,前往澳大利亞接受培訓,在那里度過180多個日日夜夜。這個團組的每一個人都經過嚴格的選拔、考試,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審計系統選拔出來的佼佼者。時任審計長李金華、副審計長劉家義親自為他們送行,并語重心長地囑咐:要不辱使命。中國審計與國際審計接軌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到了你們的肩上。
培訓團組在澳的杰出表現和不懈努力,贏得了澳方前所未有的尊敬。在澳期間,澳方甚至破例允許他們翻閱并研究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單位都屬于“秘密”的資料——澳大利亞有關的審計檔案資料,為幫助他們加深現代審計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研究及理解運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團組的組長章軻,培訓回國10年來,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審計走向國際的全過程。作為我國最早的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會員,他不斷致力于推動ACCA和中國的合作,為中國培養國際會計審計人才做出了貢獻。在過去的一年里,作為中國審計軍團成員之一,章軻和他的同事們奔赴硝煙彌漫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駐地,來到世界最危險的地方達爾富爾……在他們艱苦的努力下,中國審計人逐漸成為聯合國審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事實表明:11年前由9人組成的中澳出國培訓團組,僅僅是我國審計人才培訓長遠戰略計劃和決策的一個開始。從2002年到2007年底,審計署累計組團到美國等發達國家培訓學員i000余人。一大批既能熟練掌握外語、又精通國際審計準則、具有國際視野的審計人才,在審計實踐中脫穎而出,屢建功勛。
比如:2006年赴英國培訓、1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國的程磊磊,帶領團隊多次查出重大案件線索,發掘了一批重大審計問題。2008年,程磊磊入選聯合國審計組,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紐約總部的審前調查和現場審計,擔任采購和戰略物資儲備等兩個項目的主審;擔任維和行動意大利后勤中心審計組組長。2009年,程磊磊榮獲“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女性”稱號。
在湖北省審計廳工作的謝勝利,2000年初,以當年全國審計系統BFT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證書。其后入選審計署組織的中長期境外培訓班赴國外培訓。回國后,發表一批有國際眼光的論文,審計出一批重大違規案件。2008年9月,謝勝利人選聯合國審計組,作為審計組組長和其他3名審計人員一起,來到聯合國中非乍得維和特派團執行年度審計任務,充分展現出了中國審計員的優良專業素質和良好精神風貌。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已經先后派出十幾個審計組赴世界各地開展維和審計任務,全部圓滿完成審計工作。2009年4月,中國提交的第一份維和行動審計報告,獲得了聯合國行政和預算問題咨詢委員會近10年來對聯合國維和行動審計報告的最高評價。
國外培訓為中國審計逐步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戰結束后,日本曾大規模選派人員到美國接受培訓,吸納掌握了世界強國幾乎所有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為戰后日本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國培訓,快速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培養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30年來,隨著出國培訓領域不斷擴展,人數不斷增加,層次不斷提高,中國政府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管理經驗。2009年,在出國培訓方面,國家主管部門取消7家境外機構的資質,暫停與5家機構的合作,查處了國內一批違紀違規單位。監管態度和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的出國培訓正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趨利避害、更有成效”的方針,健康發展,繼續創造著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