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 F.AppIeton
中國人常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國做了十年規劃,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簡單的問題。有些問題不知道是否應該說出來。但是如果不說出來,我認為有愧領導的愛護。有一次,我與好朋友前紐約環境保護局局長、世界上一流的水處理專家AL APPLETON交談這些問題。沒想到。他與我有許多共同的看法。后來,我告訴他我正在寫·本有關對中國規劃建議的書,不如他來個“友情演出”,替我寫一篇我們對環境保護共同看法的文章。為了得到更多“外腦”的意見和支持,我要求編輯必須將原文登出。
這是一個大膽的做法。但是,如果你是心的讀者會了解我們的苦心。如果環境保護及規劃上諸多問題再不引起中國官員的重視,我們相信在中國快速發展進程中,中國的后代會為我們目前的一些建設付出沉重的代價。
——美國龍安集團行政總裁饒及人
中國歷史上,旱澇意味著饑荒和痛苦,而治理良好的河流則是安定和繁榮的代名詞。中國已經同濫伐森林的惡果抗爭了2500年;歷史學家們現在已經了解到,歷代以來游牧民族屢屢入侵中原是草原生態條件變化的必然結果。理解、駕馭并與自然抗爭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生存的重心所在。
終于對可持續性概念做承諾
直到1949年,與河流和森林的相互作用與交替而來的旱澇的相互影響一直是中國與自然關系的主旋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在最初的30年中,集中建立了許多大規模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推動工業城市成長的同時,還帶來了突出的工業垃圾污染問題。但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的集中設置也從整體上限制了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如果中國政府介入的話,它們的環境治理工作就會相對容易一些。農業也遇到了類似的環境問題,不過,農村的環境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
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開始向著新的方向邁進。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走上致富之路,對經濟行為和投資已經不再集中控制,各地區開始積極地追求經濟增長。
25年后,這項政策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和環境現狀。中國人民在該階段取得的經濟進步,贏得了全世界的羨慕和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長了5倍,貧困人口的數量也大大減少,這些都使中國成為了世界經濟的領跑者。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幾乎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樣進度的環境惡化問題。而這不能歸咎于中國或中國領導人的環境意識落后。事實上,中國在其發展初期,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與其他國家相比,這已經很不錯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可持續性概念做出了承諾,旨在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限制之間的矛盾,此舉特別適合中國所面臨的環境挑戰。
環境發展與破壞速度之比
近年來,從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治理到建設污水處理基礎設施等很多重要環境問題上,中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盡管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穩步增長,但國內外一些專家仍認為,中國的環境破壞速度比環境的發展速度要更快一點。
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中國有400多個城市正在面臨著或即將面臨缺水問題。由于缺水、濫用地下水、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加劇、對環境有害的農作方式和工業污染等一系列影響,黃河流域正面臨著生態崩潰的危險。中國建造了過多的大壩,沒有充分考證其長期經濟影響或生態影響。今天,為了在洶涌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保持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遺產及可持續性發展,中國所做的努力充滿了矛盾。
大部分中國河流的水體為三類、四類或五類水質,其中五類水質就意味著該河流已不可用于灌溉,這都是由當地工廠向水體就近排放有毒化學污染物所致。一個工廠排污口就可以破壞幾公里河水的生態環境,大部分河流上分布著數百個這樣的排污口。中國已經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投入了數百億美元。即便如此,不斷加劇的工業水污染使中國的河流污染問題同其他國家一樣突出。
中國正在變得更加富裕,城市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而環境污染影響卻更嚴重了;環境惡化的代價如此之大,它已經成為國家和當地經濟利益的累贅。中國的漁業,特別是傳統的小生產者,是河流和灌溉水中污染物的直接受害者。各個城市和行業不得不為污染控制和可用水供給買越來越大的單。由于環境引起的疾病蔓延,工人的生產率在下降,衛生保健支出在增加。對于超載的中國環境不能再提供的資源,如食物和木材,中國不得不提高其進口量。世界銀行估計環境污染每年給中國造成上千億人民幣的GDP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