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侖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蓋了多方面意義。出國農業培訓促進了農業的生產發展、農民的生活富裕和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胡志斌:“觀念的更新是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
“光有規模還不行,還得滿足人們的需要。”已從事30年農業工作的胡志斌談到種植業時這樣說道。
“河北的葡萄在管理上不如日本。”“過去,河北的葡萄是以多取勝,講究栽培密度。種多了以后,質量不行。”胡志斌說,農民需要接受外國的管理技術,要“洗腦子,更新觀念”。
1979年胡志斌在河北省農科院負責國際交流和外事工作時,每年選派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員、技術工人和優秀的農民出國考察學習農業技術。在20年中共選派20多批300多名各類人員到國外、境外深造。學成回國后,這些人分布在全省11個市的一些縣、鄉、村及一些省直有關單位的相關部門,大都成為業務骨干。河北省鹿泉市的葡萄專業戶趙貴勤便是在出國培訓的幫助下致富的。
在出國培訓前,趙貴勤和國內其他農民一樣,片面追求數量,認為每畝地的葡萄樹越多越好,結出的葡萄穗越多越好,葡萄穗上葡萄粒越多越好。
2000年,胡志斌帶領趙貴勤等共14人赴日本山梨縣和鳥取縣“取經”。鳥取縣的專家柴壽告訴參加培訓團的果農,過去日本的葡萄也講究多收,后來逐步定目標定數量,嚴格控制數量。
趙貴勤回國后,將每畝七八千斤壓縮到每畝三千斤,嚴格控制了結果數量。結果結出的葡萄粒大、色澤好。葡萄的價格由原來每斤幾毛錢,到每斤升至12塊錢。趙貴勤不再滿足在家里賣葡萄,他帶著這種優質葡萄來到北京,到長城等有名氣的大飯店推銷,結果每斤賣到了10~18元,趙貴勤樂了。
趙貴勤后來在石家莊以北滹沱河岸的沙灘地租了200畝地,比原來的規模更大。趙貴勤的葡萄種植園不僅種植葡萄,還成了觀光游覽地,一天接待游客最多的時候達到一二千人。
胡志斌目前擔任河北省農業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協會業務有研究、交流、培訓、推廣、服務等5個方面,協會下屬現有6個專業委員會,建立了由50多名國內外高級農業專家組成的專家服務團,向廣大會員和農民提供10多項服務(信息、資源、技術、流通、對外開放、咨詢、立項、維權等)。近5年多來,累計培訓農民達4萬多人次。
胡志斌除了帶領農民去國外參加培訓外,還每年邀請3至5名外國專家來河北給農民培訓,主要傳授富士蘋果、梨樹、甜杏、蘋果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從而使很多農民走AT致富路。
胡志斌認為:“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想象的。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是更新陳舊觀念的重要手段,觀念的更新是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
胡志斌的農業產業協會更新了許多農民的觀念,提高了農業技術水平,促進了農村的土地流轉和農業的產業化經營。這顯示出國培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
出國培訓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借鑒日本的“一村一品”引智項目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已經成為各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項目。
2002年時任陜西省委書記的李建國陪同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考察日本,并與時任日本大分縣知事的平松守彥先生正式簽署了與大分縣開展經濟合作與交流協議。陜西省先后組織了18批,共326人到日本學習“一村一品”經驗。參加培訓的人員涉及農業科技人員、企業負責人、村委會主任和市、縣農業管理部門的領導。陜西省在“一村一品”項目中,邊學習邊發展,邊實踐邊提高,使“一村一品”在陜西省逐步發展壯大,在發展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目前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已達2168個,2009年示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00元。
通過專家引進和出國培訓,江西、湖北等10多個省市區都在開展“一村一品”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江西省“一村一品”專業村已經發展到2500多個,省、市、縣、鄉各部門高位推動“一村一品”工作,形成了以10個示范縣、60個省級示范基地及一批市級示范點為龍頭的整體推進發展態勢。江西全省目前約有半數農民受益“一村一品”。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開展“一村一品”的專業村已達到4.3萬個,占全國行政村的6.8%,經濟總收入達1.2萬億元;創匯15-3億美元,8512個村建立了龍頭企業。開展“一村一品”的鄉村主導產業突出,形成了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帶。中國西部地區開展“一村一品”的鄉村有1.1萬個以上;這些鄉村的農產品知名度大大提升,品牌效應顯著;還有4600個鄉村成為綠色食品生產村;經營效益好,農民增收,人均年收入達到5700元。
出國培訓促進農村整潔,改善農民生活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蓋了多方面意義。如果說上面的出國農業技術培訓促進了農村的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那么農業信息化培訓以及縣長等政府官員的出國培訓則從管理的角度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寧波市農村辦公室2005年8月赴歐洲學習歐共體有機農業和農業信息化技術。通過此次培訓,對歐共體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情況有了直觀的認識。通過借鑒英、德兩國發展農業信息化的成功經驗,結合寧波市農業農村的發展實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大量嘗試,提升了寧波市信息化水平,取得了可喜成績。
2007年10月,位于北京市南60公里的河北省永清縣副縣長宋九勝參加了河北省組織的“韓國新農村建設管理經驗培訓團”。在為期15天的培訓考察中,通過課堂聽講和實地參觀,培訓團系統學習和了解了韓國的新農村運動。
1970年以來,韓國新農村運動大體經歷了基礎建設階段(1970~1973年)、擴散扶助發展階段(1974~1976年)、自主發展和政策引導并存階段(1977~1989年)、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階段(1990年至今),縮小了城鄉差距、增加了農民收入,韓國新農村運動的成就和經驗得到了聯合國有關組織的肯定,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關注。
考察結束后,永清縣適應當地農村的做法,著力實施“村莊整理”戰略,通過市場運作,有組織、有規劃地調整村莊布局,建設農民新居,徹底改變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環境,消除農村“臟、亂、差”現象,打造生態良好、環境優雅的農村環境,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韓國新農村運動發展工業園區,扶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20字方針,把生產發展放在首位,也是著重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是發展生產力水平。宋九勝通過學習考察,更加深了對這一理論的認識。
在韓國的新農村運動中,提倡奮發圖強的新農村精神,
重點致力于農村社區文明建設。
永清縣堅持以素質工程為依托,通過深入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河北省農業廳“韓國新農村建設管理經驗培訓團”在對培訓進行總結時認為,韓國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是隨著上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啟動的。韓國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為目標,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等等,適應了本國在當時工農業差距拉大,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小規模農戶經營規模的特點,其基本的一條經驗是注重立足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韓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適應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黨中央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主要的是要抓好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以現代科技和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培育新型農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這些是在綜合了包括韓國在內的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基本國情形成的。
韓國的新農村建設是韓國政府提出并組織推動的,從中央政府到基層都建立了相應的推動新農村運動的組織指導體系,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基層公務員指導新農村建設的責任制。我國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政府將承擔更多的建設責任,中央強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強調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就是這個本意。縣級政府處于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一線,要切實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在通過各種形式吸引和引導廣大農民自覺自愿地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同時,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并帶動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當前尤其要落實好中央和省級的各項惠農政策,從多方面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要加快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步伐,使之成為農戶、企業與市場連接的橋梁和紐帶。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支援新農村建設,使其成為廣大人民的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