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月霞
研究發達國家職業資格管理的基本情況,可以為中國職業資格管理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借鑒和啟示。
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的評價,是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職業能力和水平的證明,是科學規范評價各類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日本職業資格制度為例,研究發達國家職業資格管理的基本情況,為中國職業資格管理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日本職業資格管理的主體、
日本的職業資格根據其實施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國家資格、民間資格和公共資格(國家承認的民間資格)三大類。(1)國家資格主要是關系國家和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職業,其中技術資格由國家各部門依據相關法律單獨管理,一般委托民間協會或團體組織實施;技能資格由勞動省綜合管理,委托中央職業能力開發協會組織實施;(2)民間資格是由民間資格管理者自行組織職業培訓和評價,并賦予相關資格證書,主要在國家沒有進行管理的職業領域開展工作;(3)公共資格是民間資格中根據技能審核認證制度被政府認定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資格。
日本對職業資格獲得者,通常是實行社會化和動態的管理。規定凡資格考試合格者,必須到政府主管部門登記注冊,由政府發給相應證書,作為自行開業或單位聘用的法律依據。如技術士資格,在科技廳登記發證;建筑士資格,在建設省及所在都道府縣內登記發證;醫師資格,在厚生省登記發證。持證者進行違反有關法令活動時,就要受到處罰,如處以罰款、宣布若干年內停止使用登記注冊證和取消資格,情節嚴重的,將被判處徒刑。
日本對資格獲得者的管理與專業技術職務的管理是分離的。資格的獲得是通過社會化考試,職務的獲得取決于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與具備資格的求職者之間的協議。資格和職務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當然,資格管理部門也為獲得資格者提供優先就業的機會。在日本,通過考試獲得中小學教師合格證書的人,地方教育廳將向有關中小學校長推薦,但一般每推薦2~3名才能錄用一名。
二、日本職業資格的取得與管理
在日本,專業技術人員要取得相應的資格,也普遍采用考試方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起點資格考試,通過國家或社會學術團體組織。考試合格,可以取得獨立工作或擔任某項專業技術職務的起碼的任職資格,通常在一些社會通用性強或職業性強的專業進行,如工程師、會計師、醫師、律師、建筑師以及中等專業學校和中小學教師等。二是等級考試。日本在個別專業也實行等級考試。如計算機應用軟件專業,日本就分程序員、高級程序員、系統分析員、系統監察員和計算機網絡員五個級別的考試。
日本職業資格考試機構設在政府有關部門,如日本的技術士審議委員會和考試委員會設在科技長官廳內。審議委員會負責審議有關技術士考試的重大事宜,由15名委員組成,委員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命,任期兩年。考試委員會負責考試的命題等具體事項,委員有350人,由科技廳長官任命。
日本的職業資格考試十分嚴格。首先要審查應試人的資格,必須具備規定的學歷、資歷和工作成績等。如在日本,醫師考試應試人,要求是六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經過一年實際工作。日本的職業資格考試的淘汰率比較高,一般為80%~90%。如計算機應用軟件專業考試至今有20多年的歷史,應考人數累計237萬人,合格者才20萬人,合格率為8.4%;技術士考試合格率為20%;中小學教師考試合格率為10%;博物館學藝員考試合格率為20%~30%;稅理士考試合格率為10%;律師考試合格率為23%。
以日本的公認會計士資格獲得過程為例來說明。在會計職稱上,日本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實行的是公認會計士制度。這種制度是日本公認會計士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的。日本公認會計士資格的取得,在全日本統一進行,由大藏省統管,一律經過考試合格,由大藏省頒發證書,方準予開業或參加會計事務所工作,而不是由各地方企業主管部門評定確定的。在日本,公認會計士很受企業界歡迎,會計事務所也成為一種比較有競爭能力的行業。
三、日本職業資格管理制度
西方國家的職業資格制度一般都有完備系統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日本也不例外,在律師、建筑士、教師等技術領域都有詳細的法律條文。現代日本關于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的法規,大多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步改革建立發展起來的。一般程序是先制定出“基本法規”,然后根據基本法規再逐步定出“派生法規”。
日本對職業資格考試在法律上也有明文規定,做到法制化,以保證考試的權威和公正。1987年7月1日日本修訂再版的《國家資格考試制度六法》,將日本國家資格考試分成三大類:一是公務員系國家資格考試,包括國家公務員、中小學教師、盲人聾啞學校教師、國家博物館學藝員和統計員等;二是事務系國家資格考試,包括司法、會計、稅務、律師等;三是技術系國家資格考試,包括技術士(相當于我國的工程師)、建筑士(相當于我國的建筑師)等。共涉及55個不同行業和專業,有法令36個。在這些法令中,對考試的目的、形式、內容、考試合格者的權利義務、違法行為的懲處辦法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如《技術士法》將技術士考試分為預備考試(判定是否具備成為技術士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正式考試(判定是否具備成為技術士所必需的專業應用能力)。考試每年一次。只有正式考試合格者,才具備技術士資格。沒有技術士資格者,不得盜用技術士名稱或從事相應的技術工作,否則要處以三萬日元以下罰款。
日本的職業資格管理法規制定之后,常常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多次修改補充。例如《教員許可法》于1949年9月1日開始實施后,到198。年先后修改過15次,30年間平均兩年就有一次修改,改動頻率比較高。在法律的修改過程中,有些內容也會發生明顯變化。
四、日本專業技術資格管理對中國的啟示
在發達國家,政府積極促使行業組織參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構,進行調查,根據市場需求設置職業資格證書項目,開發相應課程。由國家政府聯合行業組織統籌建立一個統一的、開放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全面證明勞動者的個人技能,為勞動者的就業、再就業和再培訓提供了一條簡捷的途徑。我國的職業資格管理缺少行業參與,難免會在某種程度上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職業資格證書應以職業標準為導向,它的核心部分是國家職業分類和職業技能標準,以職業標準為導向的證書制度應適合職業市場的實際需要。新型的、以企業和雇主的需要為導向的職業資格標準,能夠直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緊跟生產和技術的變化,有較強的生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競爭國際化的潮流,職業資格在人才社會化評價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都更重視對職業資格的統一管理,政府與行業協會合作共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政府職能主要是進行統一規劃、行業監管和公共服務。我國應向發達國家學習,建立由行業組織參與管理的,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考試和證書授予為一體的職業資格體系,加強政府指導、政策支持,鼓勵行業參與。
同時,還要努力實現職業資格管理的制度化。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重視職業資格制度的法律基礎,一般都有完備系統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在日本,關于律師、建筑土、教師等技術領域都有詳細的法律條文。正是由于重視職業資格的立法及其規范管理,使得發達國家的職業資格制度步入高效有序的發展軌道。我國關于職業資格制度的建設才剛剛起步,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立法層次不高,影響了相關法律的執行效果。我國應制訂完善的法律規范及管理規則,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政府要加強職業資格制度的立法工作,逐步形成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地方法規相銜接的職業資格制度和職業技能鑒定法律體系。通過立法,建立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職業資格證書法律體系,實現職業資格管理的制度化,為在全國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奠定法律保障基礎。
西方國家的職業資格制度一般都有完備系統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日本也不例外。我國應向發達國家學習,建立由行業組織參與管理的,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考試和證書授予為一體的職業資格體系,加強政府指導、政策支持,鼓勵行業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