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華
大學領導赴海外集中學習培訓,有利于開闊視野,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學習借鑒有益的經驗,以利于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
由國家外國專家局、教育部共同主辦的中國高校領導培訓團赴澳大利亞經過三周的緊張學習,學員們對澳大利亞的大學管理與組織結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方法和程序、內容、對象和專家組成;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研究、試驗和實施;澳大利亞大學學分的設置與管理;教學計劃的擬定和審批;高等教育戰略實施等10多個問題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學員們認為,大學領導赴海外較為集中的學習培訓,有利于開闊視野,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學習借鑒有益的經驗,以利于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做法
邱觀建(武漢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以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確保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盡管澳大利亞教育是一個產業,受市場影響很大。但是大學以公立為主,政府出錢辦學,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高等教育體系和管理體系,通過政府撥款和實施一系列法案等經濟和行政管理手段,主導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以經費撥款為杠桿,調控大學發展戰略。政府雖不過問大學的內部事務,但政府通過經濟手段牢牢地控制了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教學和科研重點及各種需要優先發展的領域。以評估為手段,嚴格高等教育質量管理。自2000年至今,已完成對聯邦各大學的第一輪評估和審計。完善法律法規,確保教育公平。禁止任何教育歧視行為,對本土學生、土著學生、殘障人士給予特別關懷與幫助,把教育公平作為追求的重要目標。
劉麗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紀委書記):以發揮高校自主權為核心,確保高等教育發展活力。多樣化和自治是澳大利亞大學的主要特征,大學是經法律授權的自我管理機構。大學具有充分的自主權,確保自身的發展。大學負有開發和實施學校未來發展戰略,管理包括預算和內部資源分配等運轉工作,確定教職工薪酬和工作條件,制定招生政策,自我認可獎勵制度,質量保障,以及開發和自我認證課程等的職責。積極倡導學術自由,尊重學生個性。在澳大利亞,大學始終堅持學術研究的自由性,不僅對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業務領域的活動倡導學術自由,而且支持每個教師擁有充分自主地處理個人活動的空間。
白鷗(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副主任):以教學改革與質量監管為手段,確保高等教育發展質量。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得以迅速發展還得益于高校不斷推進的教學改革和日益完善的質量監管。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澳大利亞大學有實習、實驗、測驗和遠程教學等許多非常有特色的教學方式,比如有的課程在教室內采用邊講邊實驗邊討論的靈活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動者”。
開展卓有成效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多種卓有成效的項目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習環節中強調實踐的作用,這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色。教學的質量、學生培養的質量、員工完成工作職責的質量等都被納入質量保證體系中。
大學科研的組織管理
葉向東(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具有國際化辦學理念和科研的評價標準。澳大利亞研究型大學一般具有國際化的研究理念,都力圖在世界上的研究領域中起領導作用。比如,悉尼大學的理念是做世界前沿的研究,取得領先的成果,為世界的知識做出貢獻。臥龍崗大學的理念是做世界領先的研究。麥考瑞大學的理念是在一些特色領域做出高質量的研究,形成世界領先的成果。昆士蘭大學要成為21世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澳大利亞研究型大學用國際化的標準來評價科研的質量,主要用3個指標:在所研究領域中世界排名前幾位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數量,該指標可以反映出其研究在國際上的水平和同行的認可度;研究的成果形成的專利數和轉讓數量,由此反映出成果的應用價值和技術價值;獲得國家級項目的個數與經費數量,反映出成果在國內的認可度。博士生的標準也是采用國際標準,畢業論文發給世界上此領域的專家評審,評審后的意見寄到研究生院來決定是否通過。
我們的大學中只有極少數大學采用國際化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研究成果,博士畢業論文更沒有采用國際化標準。為了提高我國博士生的質量,一些高水平大學的博士生評價可借鑒澳大利亞研究型大學的做法。
鄧宗權(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注重科研組織的建設。澳大利亞的研究型大學具有強烈的國際化理念,為了形成國際上認可的領先研究成果,他們十分注重科研隊伍建設與管理,形成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方法。大學中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專職科研人員隊伍。悉尼大學目前有4.6萬多學生和3000多名全職教師,從師生比來看教學任務較重。但悉尼大學還是設置了860名教師來做專職科研人員,在各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開展工作,以保證大學高水平成果的產生。澳大利亞的研究型大學中都有專職研究人員,專職研究人員是由教師、合同專職人員和博士后組成,具有一定的規模。例如,昆士蘭大學具有2000A的專職研究人員。
我國已有一些大學也設立了專職科研人員隊伍,但其規模較小。為了保證大學高水平成果的產生,讓一些高水平的教師來做專職科研可能值得我們借鑒。
朱書全(中國礦業文學(北京)副校長):澳大利亞大學都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有很好的靈活性,有些是實體化的研究中心,有些不是實體化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成立是為了有利于一些專項研究和學科交叉的發展,實體化研究中心有固定管理人員,非實體化的研究中心就是一些教師的集合體,數年之后研究中心如果發展不起來,將會取消或整合。學校中的合作研究中心主要形成與工業界和科學界合作的基地。大學的研究所一般是實體化的,有固定管理人員和專職科研人員,大學的研究所獨立于學院,根據發展需要,教師可以流動進入研究所。
李明(西南大學副校長):在大學中建立了一批優秀的科研群體。為了打造和發展學校中的世界領先研究領域,根據學校的特點,建立了一批優秀的科研群體。麥考瑞大學建立了“氣候危機”、生物分子前沿等18個優秀科研集中群體,學校給這些研究群體特殊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形成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創建在該領域的國際知名度,同時吸引外部資金。一些大學的研究所都是研究群體。最大的特點是研究目標大,交叉學科多。國內也有創新團隊和創新群體,但面臨幾個問題。其一是學科較窄,其二是交叉不足,其三是目標沒有針對解決世界性的大問題,其四是有些群體還是偏于形式。
大學具有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
萬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特色、強勢學科和發展規劃,都有自己在一個時期內的重點發展領域,并重點建設與
投入,力爭具有世界領導地位。悉尼大學確定了人文與藝術、健康與醫學、自然與社會科學、工程等4大領域作為重點研究的領域。昆士蘭大學把生物工程、納米工程、大腦科學、癌癥研究、全球變化等6個領域作為重點研究的領域。臥龍崗大學把智能高分子材料等20個研究領域作為學校打造和發展世界領先水平的領域,力爭在這些領域中其研究在世界范圍內起主導作用。
注重交叉學科的形成,關注前沿科學5技術
張啟祥(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澳大利亞研究型大學十分注重交叉學科的形成與建設。例如悉尼大學的研究發展戰略是在世界上交叉學科的研究中起領導作用,為了更好地形成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悉尼大學準備把目前的16個學院設置修改成5~6個學院的設置,力爭形成深度的學科交叉體系。例如將現有的醫學院、健康科學學院、護理學院等合并成一個學院,促使更多形成交叉研究領域。麥考瑞大學的優秀研究群體中的氣候危機研究群體是由氣候學、水、海岸演變、地形學、生態學、經濟學、法律、社會政策、計劃與危機分析等跨學科專家組成,力圖對氣候形成在經濟、金融、法律風險框架下的科學評價。
何鵬(教育部直屬司):澳大利亞研究型大學還十分關注當今前沿學科的發展。例如,悉尼大學把人腦和智力研究、分子生物學研究確定為重點發展領域,臥龍崗大學把智能高分子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技術確定為重點發展領域,麥考瑞大學把氣候危機、生物分子前沿領域確定為重點發展領域。昆士蘭大學重點在能源、水資源、二氧化碳研究;信息一生物一認知科學;傳染病一生物醫學;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和糧食研究。他們根據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形成一些研究中心和基地,沖擊世界領先成果。
這些年來中國在大學也有不少的科研投入,但我們的大學在面對世界重大難題方面跟蹤得不夠,沖擊得不夠,具有領導地位的研究領域較少。
注重與工業界的合作及成果的轉化
李成榕(華北電力大學副校長):澳大利亞大學不僅重視基礎研究,而且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技術的實用化。悉尼大學近幾年來利用研究成果平均每年創立起6個公司,是美國高校每年創立公司平均值的3倍,2001年以來悉尼大學的成果已形成了29個公司,在申請專利的數量方面,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高校中名列前三位。昆士蘭科技大學在10年內形成了4個上市公司。昆士蘭大學和數百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包括國際大公司Boeing、Dow、NASA等,成果轉化在世界大學中名列前三位,主要是成立了UniQuest公司(25年歷史),專門進行成果轉化,擁有1500個專利,年收A--億澳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研究成果轉化公司,技術轉化的產品宮頸癌疫苗年銷售額45億澳元,應用于123個國家。澳大利亞大學成果轉化成功的主要因素可能是遵守法規、合理分配、發明技術的教師不去經營公司等。我國大學多年來一直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成立了不少大學科技園,已初步形成了產學研合作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比較依然是差距明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謝守成(華中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要處理好政府與高校的關系。加強對高校的戰略定位,統一規劃、分類指導。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與其國家發展戰略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使得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戰略地位也亟待統一定位,既要體現戰略規劃的核心價值的一致性、統一規劃,也要體現在整體規劃下的多部門的協同推進、分類指導。要進一步明確各高等學校的發展定位,根據教學、研究領域及發展方向突出辦學特色,鼓勵大學區分任務,鼓勵終身學習并確保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
要進一步加大學校的自主權,尊重學術自由,逐步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體系和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切實保障大學的自治、學術的自由,把自主辦學與政府管理、突出特色與保證質量、自我發展與社會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好高校自主權不落實和大學責任的邊界不清晰的問題。注重確立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學術自由,從教學、科研、管理、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真正形成以鼓勵創新、追求卓越為核心的大學文化價值導向。
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要尤其有借鑒意義,切實把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
孫勇(西北大學黨委書記):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處理好質量與數量的關系。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應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健全對高校的質量監督和評估體系,處理好質量與數量的關系。要深化質量意識,明確責任。要切實轉變職能,強化政府職責,運用立法、撥款、評估等手段進行宏觀管理,提高辦學質量。要強化高等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高校在擴大規模后,要像企業界那樣增強自主意識和質量意識,要有明確的工作質量標準,對教學過程評估和監控,形成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要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合理發展高等教育數量。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要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展不僅與其逐漸提升的教育質量和國際聲譽有關,更與高等教育系統普遍采取的積極的國際化政策有關。高等教育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化程度,通過與國外高等學校的廣泛交流與合作,融入國際學術主流,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從而取得平等的話語權。高校在課程編排和教育內容上要國際化,補充國外新的科學知識與科技成果,吸引外國專家學者講學,實現培養目標的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一定要堅持本土化原則。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突顯中國元素和國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