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竹書
這間頂樓加蓋的鐵皮屋燒成一堆堆黑色灰燼,洪良建帶著幾個同事穿著雨鞋,小心勘查。
拍照、畫圖、挖掘證物、采證、證物鑒定……各有分工。洪良建是臺北消防局的火場調查人員,每年約勘查500場火災,厘清起火原因,因為有民事、刑事責任——電線為大宗,煙蒂、拜拜不慎引火也常見,人為縱火不外乎財、情、仇。財是詐領保險金。
他說:火流都有路徑,像人走過必留痕跡,起火點通常燃燒最久,碳化最嚴重,周遭殘骸會向起火點傾斜。證物送回消防局鑒定,有汽油殘留則可能人為縱火;電線燒過會殘留熔珠,他們把熔珠研磨,用顯微鏡觀察光澤跟孔洞,孔洞越細、光澤越亮,越可能是電線走火引發火災。
訪談目擊者、甚至報案錄音,都有助厘清案情,有時當事人事后會否認引發火災,但報案記錄明明錄到他說抽煙或炒菜著火。
電子監視器也很有用,7年前蘆洲大喜市社區大火,死了16人,洪良建半夜趕去時還在滅火,就調監視器。監視器錄到夫妻吵架,妻子在社區中庭淋汽油自焚。最快紀錄是3分鐘找出起火點,但也有找了兩周都沒結果的。查不出原因者占3~5%。
有件案子他至今記得,淡水某間餐廳火災,“一樓沒事,二樓燒得亂七八糟,但燒得很均勻,找一整天都找不出起火,最。我第二天再去,車停好一看,旁邊有個小垃圾桶燒得一團黑。”真相揭曉,垃圾桶著火,一旁是水泥墻壁外的鐵制浪板,浪板跟墻壁不易燃,火苗卻竄到了浪板與墻壁之間的空隙,形成煙囪效應往上躥。
這一行需有消防員資格,再通過鑒識測驗,錄取率不到10%。“但專業成就感多,而且恍然大悟那一刻很有快感,像破案。”當然不是希望常有火災,“但是就像醫院天天有人報到,有人的地方就有火災。”
海外星云 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