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亦楠
他創下過5年涉足10個行業均取得成功的紀錄。他一直相信,自己取得的成就和他在中國學習時所汲取的中國傳統智慧密不可分。
他是個傳奇人物。
他畢業于德國波恩大學,放棄美國哈佛大學的獎學金,選擇到北京大學攻讀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博士學位;他曾作為外國專家在北京大學任教,如今仍然是幾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可稱為“學者”;他是一家年進出口額達8.5億美元的跨國公司的總裁,是一個典型的“商人”;他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
他叫周松波,第一個當選“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的外國人。
何不回祖國看看?
“我有著純粹的中國血統,又在西方哲學圣地德國長大,受到日耳曼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熏陶。我強烈地渴望能夠將中、德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冥冥中我似乎感到應該為中德經濟和文化交流做些什么,自己身上似乎肩負了某種神圣使命。”周松波的這番話,似乎是他選擇回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最好注腳。
周松波祖籍浙江青田,1967年出生于德國。父親周王漢是德國著名的愛國華僑、商界領袖。周松波從小學習成績優異,是一個小學、中學、大學不停跳級的學生。但他并不是一味埋頭書本的書呆子,中學畢業那一年,他因讀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而為宇宙人生的意義問題所困擾,獨自背起行囊闖進美國西部的荒野中企圖尋找答案。他遭遇到險惡的自然風暴,經歷了險些被熊襲擊的危急時刻……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忽然悟出許多道理:“變化就是宇宙的真理,人只有適應變化,并主動去認識、把握和創造變化,才能生存與成功。”這3個月的冒險經歷成為他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也為他日后出人意料卻又眼光獨到的人生決定埋下伏筆。
周松波從德國波恩大學的國民經濟學專業畢業,拿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坦途。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卻毅然放棄了哈佛,選擇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個令人驚異的決定,起因卻是一句看似平淡的話:“你有中國血統,何不回祖國看看?”當時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一位參贊在向他分析了中國雖然相對落后但同時充滿發展機遇的國情后,這樣向他建議。年輕的周松波立刻被打動了,他徑直鉆進國家圖書館,第一次認真翻閱有關中國的書籍。“人的一生很奇怪,有時候為了做一件事情你可能會準備很久,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就能把你很久想做的事情全部推翻,而這時你選擇的可能是一個你從未想過的新事業。”
初到中國,周松波對中文的了解僅限刊、時候偶爾聽到父母和長輩的朋友講的一點浙江方言。中文對他來說非常吃力,但他卻選擇了對中文要求很高的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專業。“我知道中國古典文化對中文尤其是古漢語要求很高。但那時候很年輕,想給自己一些挑戰,覺得既然回到祖國,就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傳統。中國的古代思想文化,如果能夠系統地加以整理,在實際中靈活運用,將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這是在德國或者哈佛所學不到的。我在德國是學經濟的,有一點經濟學方面的基礎,所以就選擇了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
周松波選擇了北京大學作為他在中國的家;而經過7個月的寒窗苦讀,北大終于也向他垂青。他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研讀中國古代經濟文獻,潛心琢磨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個學派的經流思想。正是這幾年扎扎實實的學習,給周松波積累了一生受用不盡的文化寶藏,也點燃了他今后從商路上的巨大靈感。
而在專心學術之余,周松波還收獲了人生極為寶貴的東西——愛情。“我有幸邂逅了伴我一生的美麗的妻子,她聰明、優雅、真實大方,是當年有聲有色的北大校花。在北京大學我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找到了人生旅途的曉護所和港灣。”
實踐將證明他是正確的
經過3年學術生涯的潛心積淀,周松波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精深的領會和獨到的見解。這使擁有良好西方教育背景的他如虎添翼,在科學的管理理念之外,又添了幾分“坐流水,望行云”的灑脫和虛懷若谷、舉重若輕的氣度。
1996年,周松波開始轉做實業。經過7年的努力,他建立起了橫跨咨詢、貿易、實業、金融等領域的資產數億元的跨國企業集團,他創下過5年涉足10個行業均取得成功的紀錄。2001年中國與奧地利的貿易總額中,周松波的公司占有17%至18%的份額。在中國與德國的貿易額中占據近6%的比例。
他一直相信,他取得的成就和他在中國學習時所汲取的中國傳統智慧密不可分。“我在商場上講究‘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我的專著《企業兵法管理》、《商戰新論——對抗的智慧與企業戰略》都是受中國先哲思想的觸發。”
每天晚上,他習慣抽出兩個小時來讀書、思考和寫作。兼任多家協會副會長的他認為,商業實戰離不開理論思維的指導。他最喜歡琢磨的書,是《孫子兵法》和《道德經》。同時,商業實踐又為他歸納梳理研究企業管理提供了趕量的感性材料。他博士畢業后就出版了《企業兵法管理》一書,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甚至得到了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的訂購。繼1995年出版《企業兵法管理》之后,周松波又寫出新作《商戰新論——對抗的智慧與企業戰略》。
在學術界,研究兵法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移植和應用的著作、論文已經很多。但是,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較深入、較全面、較系統的探討、分析、討論的專著還很少。而站在管理學科前沿,從戰略思維的高度立題,并在充分調研和對其所研究的學術發展動態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別具一格的東方管理體系的著作幾乎沒有。而這本書則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空白。也正因為這樣,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為此書作序:“他在研究中國古代兵家理論的基礎上寫成了這部《商戰新論——對抗的智慧與企業戰略》,體現了可貴的探索精神。”“這種分析盡管在很大程度上尚處于探索性研究階段,但是,這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正確的,實踐將越來越證明這一點。”
學會花錢才是藝術
企業家以賺錢為天職,周松波也一樣。他一再強調,對商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生存。但關于金錢,關于人生,關于名利,周松波卻有其獨特的觀念:“更多的錢,并不意味著更好的生活。人不僅僅要學會掙錢,更要學會花錢,因為那才是藝術。”
周松波的“花錢”不是用來過奢侈的生活,而是用自己的財富為他人創造幸福。1995年他在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管理研究獎學金”;1998年當祖國遭受特大洪水災害時,他捐巨資幫助災區孩子上學并設立了相應的扶貧獎學金……慷慨解囊的周松波并不滿足,他認為單純的物質幫助治標不治本,企業家應使企業的一切行為符合社會責任的要求。
“不論在世界哪個角落,海外華僑華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希望中國強盛,很多人希望有機會為中國與所在國之間的交往作出貢獻。”在國外出生長大的周松波對此有很深的感觸。周松波一直積極推動各個國家之間商業、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他的父親周王漢就是一個在當地商界頗有影響的愛國僑領,作為歐洲青田同鄉會會長、歐洲華人華僑聯合會總執行副主席,周王漢每年都要多次組織中德之間的商貿考察,為雙方的投資交流牽線搭橋。耳濡目染這一切的周松波更是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國際使者的重任。近幾年的中德領導人互訪中,周松渡每次都要參與陪同。2001年11月,德國總理施羅德來華訪問,周松波是德國總理代表團中唯一一位非日耳曼血統的企業代表。2002年4月9日,江澤民主席訪問德國,在3次會見中,周松波都在場。
周松波很真誠地表達了他的想法,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在中國讀書、創業,他一定不會取得在實業和學術方面如此多的成績,也不會獲得如此多的殊榮。至少在國外,年輕人很難想象能在中國這樣大的舞臺施展才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思想能走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這是周松波最喜歡的兩句廣告語。“當你胸懷遠大目標并且有準確藍圖的時候,你的夢想就不再遙遠!”
“21世紀是文化混血的時代。我提倡成為文化的混血兒,這樣才能站在世界舞臺上。”而周松波也向我們表達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企業家和學者的身份結合起來,作一個儒商和促進中外交流的國際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