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睿

李慶云是臺灣首位研發疫苗的醫生,還創立臺大小兒感染科,教過無數兒科醫生,在兒科界徒子徒孫無數。他曾多次對即將爆發的疫情提出警告,更推動全臺施打乙肝疫苗,使臺灣新生兒乙肝感染人數大幅降低。幾十年來,一有流行疫情,他就是被媒體與臺灣當局咨詢的專家,人稱“臺灣疫苗之父”。
老教授學生無數
1998年,臺灣長庚醫院發現一個奇怪的病例,一名孩童受病毒感染立即引發肺炎過世,“我去聽他們報告,以前沒有這種病例,我不敢講什么,過了幾天,我看到一個腸病毒引起小兒麻痹的病例,才想到長庚那個病患可能是這種腸病毒引起的特殊反應?!碑敃r剛從臺大小兒感染科退休,換上名譽教授頭銜的李慶云斷定是腸病毒71型作祟,一周后分析結果出爐,證實了他的判斷。
11年后,已經81歲的李慶云又站在媒體前,呼吁民眾安心施打臺灣產H1N1疫苗,甚至親自示范接種。他說:“H1N1沒有我們預期的厲害,比普通季節性流感厲害一點,嚴重性也高一點,民眾只要小心、不要恐慌?!?/p>
小成本研發疫苗
年輕的李慶云當年因沒興趣,放棄讀了一學期的成大機械系,重考考上臺大醫學院。當時臺灣衛生條件差,很多人都因傳染病過世,醫院走廊上,總有一大群等待救助的白喉、百日咳、日本腦炎、麻疹、傷寒的病患。他想,要解決傳染病,只能靠疫苗。
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來臺協助建立醫療系統,李慶云便向美國老師學習制作疫苗,幾年后他以微薄的金錢與人力,研發出李氏麻疹疫苗、日本腦炎不活化病毒疫苗及日本腦炎弱毒活疫苗。一位離職20多年的前臺大醫院員工一聽到李慶云,仍清楚記得他當年研制出麻疹疫苗后,用自己的孩子做人體試驗的事。麻疹猖獗,他的大女兒因沒打疫苗而得麻疹,出現很嚴重的抽筋。所以他推動麻疹疫苗時,讓自己沒得過麻疹的1歲和3歲女兒優先打,還刻意安排到臺大醫院舊院區大廳,公開打給大家看。之后的日本腦炎,他也讓自己的小兒子和妹妹的小孩“身先士卒”示范接種。
1979年,他建議做乙肝疫苗臨床實驗,有人質疑疫苗的安全性,也有人說這種疫苗在島外沒進行兒童臨床實驗,不該在臺施打,但他仔細考察后,仍力排眾議,說服當局全面施打。
手指和超聲波一樣
他的手指異常敏感,曾和超聲波儀器比賽,他觸診結果竟和超聲波掃描結果無異;而且看診仔細、經驗豐富,一個病患可以檢查30分鐘以上,因此發現許多臺灣首見感染病例。而在1982年,他在看診時,留意到一星期有5起小兒麻痹的病例,便警告臺灣“衛生署”,沉寂已久的小兒麻痹即將大流行。
“他們說,不可能,我們防疫做得那么好。結果不到2個月,病情擴散?!崩顟c云激動大聲地說:“結果1000多人感染,94人死亡,活著的也變成殘廢、跛腳。有時我一直說,他們都不聽,我也覺得很無力?!比欢惨蜻@波小兒麻痹風暴,臺灣“疫苗政策”才改善。
他就這么持續發布警訊,季節變化提醒民眾小心流感、百日咳疫苗藥效消失提醒大家去補打……
直到1998年,李慶云終于退休了,他一生在醫院的時間比在家里長,不煙不酒也沒空培養興趣。他原本打算退休后回歸家庭,看看書,和太太到處走走,彌補過去失去的家庭生活。
經驗多退而不休
然而細菌病毒卻不放過他。診斷傳染病除了需要學識,也需要經驗,一些早期流行的傳染病,幾十年后卷土重來,年輕的醫生沒經驗便不容易發現;各醫院若有無法醫治的傳染病,也都會請他去診斷,還有許多疫苗會議、記者會也都邀他出席。
這幾年,他為了推動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而奔走,也為了德國麻疹疫苗改變施打時間煩惱,“原本嬰兒在9個月和15個月各打一劑,最近改成一歲和小學一年級各打一次。嬰兒9個月還有母親的抗體,之后就比較弱,會有空窗期,而且一歲到一年級隔太久。如果一成沒效,再加上一成沒打疫苗,二成的人沒有抗體是很可怕的。累積幾年就會變成大流行。”
他現在仍每天工作11小時,還包括一周一次的門診,忙到最近幾個月來的休閑活動,就僅是聽了兩場音樂會。
(編輯/唐馨)
李慶云小檔案
1928生于高雄縣湖內鄉
1953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
1963韓國首爾大學醫學博士
1964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碩士
1972—1g98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1984—1987臺灣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
1986—1995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
1993—1996臺灣感染癥醫學會理事長
1998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2007臺灣“行政院衛生署”疫苗接種咨詢委員會總召集人
得獎紀錄:“行政院衛生署”一等貢獻獎、臺灣小兒科學會貢獻獎、臺灣感染癥學會貢獻獎、臺灣第八屆特殊醫療貢獻獎、亞洲杰出兒科醫師獎
海外星云 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