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波
32歲的年齡,劉志峰卻做著與自己年齡極不相符的一件事情。
一期投資2.8億元打造的沙棘循環產業項目已經建成
370畝的生產加工園區、世界上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采用分子溶解技術對沙棘進行提純的生產設備投入運行。他要將公司建成集研發、種植、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西部大型的沙棘產業化基地。公司二期工程投資5.5億元,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的沙棘深加工生產中心和研發中心,把鄂爾多斯市打造成為“中國沙棘之都”。
作為內蒙古珂維璐集團、內蒙古水域山飲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劉志峰經常是上午在鄂爾多斯的廠區,下午在北京的營銷中心,晚上又在去往主要銷售市場的飛機上。
“十幾年的打拼已經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生活。”劉志峰開玩笑地說,好多時候一天去一個城市。
他的公司位于鄂爾多斯這座以經濟發展快而著稱的城市。外界對這座城市的認識似乎僅限于GDP的增長和經濟的迅速崛起,卻很難知道鄂爾多斯高原砒砂巖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治理難度也最大,地質學家形象地稱之為“地球的癌癥”。
沙棘作為治理砒砂巖地區的先鋒樹種,能有效地封溝攔沙蓄水,許多侵蝕劇烈的溝道、河川都可以被沙棘固定。
沙棘的生態效益毋庸置疑,沙棘的功效也早在二十幾年前在學術界成為共識——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沙棘果實中的活性成分達190多種,被稱為“天然維生素之王”,沙棘中所含的氨基酸種類齊全等等。
由于生意上的原因,劉志峰經常往返于鄂爾多斯和東南沿海之間。每當飛機起飛、降落時,俯瞰大地,南方和東部沿海的地表總是綠水青山,而機翼下家鄉鄂爾多斯的大部分地區卻植被稀疏、砒砂巖裸露,往往形成鮮明的對比。
劉志峰說,我有一個夢想,讓我生活的這片土地披綠。
如今這個夢想正在一點點被實現。
2009年4月初,盡管鄂爾多斯高原仍是朔風凜冽,可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農戶王進收到了水域山公司免費提供的沙棘苗,還領到了種植沙棘的補貼。
他說,做夢也沒有想到過去滿山遍野的“酸溜溜”(當地人對沙棘的一種叫法)還能賣錢。
1985年,時任國家水電部部長錢正英提出“以開發沙棘資源作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的一個突破口”。
20多年來,各地在沙棘植被建設、科研、加工利用和產品銷售等方面成績不小。然而,沙棘產業化發展卻并不盡如人意,科研滯后、高端產品少、品牌效應不明顯、市場難認可,沙棘產業面臨著“有優無市”的尷尬。
隨著對沙棘研究的深入,劉志峰發現,盡管沙棘全身都是寶,加工后可生產出飲料、保健品等,連提取過后的廢料都是很好的飼料,可是,要用沙棘加工出好產品,卻并非易事,技術上的難題成為許多同類企業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200'7年,水域山飲品公司和國內一所農業大學合作,經過近一年的科研攻關,在原來普遍采用的二氧化碳萃取技術之上,水域山飲品公司攻克了分子溶解技術,使沙棘在提取純度上達到更高,同時解決了沙棘的降酸問題,使沙棘產品一直以來無法解決的兩大難題終被攻克。
“將沙棘果原漿做成果汁之后,將皮回收提取黃酮,將沙棘籽回收提取籽油,再將沙棘皮和籽回收提取氨基酸。剩余部分不提取氨基酸的角料做成沙棘飼料”,劉志峰認為,水域山飲品公司要打造的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在這個產業鏈上有荒原增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現在,水域山已經著手籌建全國規模最大的沙棘深加工生產中心和研發中心,并引進多條國際先進的自動化果汁飲料生產線,生產規模達5萬噸以上。
“水域山從成立伊始,我們就確立了資源延展、價值創新的理念,確定了‘關注生態、成就健康、締造財富的經營使命,明確了做中國生態健康飲品的目標,樹立了生態治理產業化的價值觀。”劉志峰說。
在資源富集的鄂爾多斯,發展沙棘產業,并不是人們最看好的賺錢項目。但劉志峰深信,只要腳踏實地、立足長遠,總會有收獲,綠色產業除了賺錢之外還能體會到另一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