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559萬人,比去年增加64萬人。畢業生數量連年走高,社會總體就業形勢異常嚴峻。與此同時,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大洋彼岸的美國目前就業市場萎縮,大學畢業生也面臨就業的難題。但相比而言,美國大學生的就業率還是高于我們。原因何在呢?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國大學畢業生是怎樣求職的。
低起點:不分高低貴賤
與國內一些大學畢業生截然相反,許多美國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從不挑剔,而是采取一種非常現實的態度:“工作不分高低貴賤,找工作應該是有活可干、有活就干,干什么都能成功。”在他們看來,理想應是從現實做起。只有不放棄任何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才能豐富自己的閱歷,為今后邁入一流公司做準備。
羅伯特是畢業于耶魯大學的計算機碩士,畢業后本想找一份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但是因為全美計算機院校的畢業生人數比上一年增長了20%,競爭異常激烈,即使招人也更傾向于招有經驗的人員。在數次求職失利之后,盡管不太滿意,羅伯特還是接受了一份月薪不到1000美元的機場安檢員工作:當同窗問起他的近況時,他說他已經上班了,在他看來,機場就是小的世界,在這里可以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知道世界各地的逸聞趣事,更能提高自己的見識。他認為,自己必須先找到工作解決生計問題,而且愿意從比較低的位置做起,以后再升職到管理層。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兩年之后,真的成為公司的一名中層管理者。
我們國內一些人認為,“僅為生存而工作是可恥的”,“大學生去當家政,從事服務行業,到鄉鎮基層工作是沒出息的表現”。然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你有能力,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同樣能體現自身的價值。這位耶魯大學的高材生就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擁有高學歷的人,未必要從高起點就業,從一個比較低的位置腳踏實地地干起,反而會積累更多東西。所以,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要學會放低姿態,從底層做起,在職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厚積淀:積極參與實踐
美國的用人單位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經驗。所以,在美國,幾乎每所學校都設有實習課程,讓學生熟悉職場求職的環節和技巧,同時幫助他們聯系實習單位,使他們盡可能邊學邊練,以學帶練,以練促學。所以在讀書期間,美國大學生們一旦有合適的實習機會,他們就會緊緊把握住,以增加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以后的求職添磚加瓦。
約書亞·金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克·福雷新特大學07屆經濟專業畢業生。早在大學二年級時,約書亞·金就開始求助于大學里的就業指導辦公室,請老師幫忙指點該如何確立具體的就業目標。在幾次深入的交談之后,他發現自己很適合在金融業工作,于是就開始留意該行業的發展動向和招聘要求。但是怎樣把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呢?一位老師建議他可以選擇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通過對它的運營過程等進行分析,來檢驗一下自己是否具備了實際操作的能力。這個建議讓他受益匪淺:本來他對金融知識的理解還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但通過長達半年的分析研究,他就一步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正因為這段經歷。約書亞·金慢慢熟悉了行情,并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了信心。在校方的幫助下,他順利獲得了在銀行實習的機會。當時銀行正在籌劃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本來與實習生的關系不大,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但他在下班后盡心盡力地工作,不斷搜集整理與之相關的資料。后來,他結合長期以來自己對該項目的理解,在例會上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這項建議為領導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所以,還沒畢業時,他就收到這家大銀行的邀請,獲得了投資經理的職位。
國內高校很多大四的學生,每當面臨實習的時候,都是搞形式主義,托人開張實習證明,敷衍了事。但這樣的“實習”,顯然是自欺欺人,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學位固然重要,但現在的用人單位更看重畢業生的實踐經驗。而約書亞·金卻把實習當做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把自己當成企業的一名正式員工,不斷嚴格要求自己,不僅為公司帶來利益,還最終贏得了職位。看來,只有腳踏實地抱著積極的觀念態度去參加社會實踐,牢牢把握每一次鍛煉的機會,才會給將來的求職帶來收獲和驚喜。
遠規劃:明確職業前景
紐約州的克拉克森大學就業中心執行主任凱瑟林·約翰森認為,美國大學生擇業的特點之一,是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將眼光放得長遠,將現實環境和長遠規劃結合在一起,給自己的職業生涯確定一個明確的方向,是求職就業乃至將來發展提升的關鍵一環。
戴維·李在一所普通的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時,就期盼將來自己創業,渴望擁有自己的電腦公司。但考慮到自己對IT行業本身缺乏透徹的了解,而且沒有經營管理經驗,缺乏人脈,又沒有充足的產品和技術資源,如果貿然去創業,很難取得成功。所以,畢業之后,他進入了一家公司負責采購方面的工作。盡管工作很簡單,甚至有一點枯燥,戴維卻從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每天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充分發揮善于交際的特長,很快就與一批客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公司業務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迅速成為公司里的“明星員工”。公司很看重戴維,給他升了職位,漲了薪水,但他卻并沒有滿足現狀。戴維·李決定先做好目前的工作,“我目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公司給我提供的廣闊的鍛煉機會,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繼續加強同客戶的聯系,擴大在這個行業的人脈。再過幾年,我會到學校攻讀更高的學位,學些管理知識。然后再創辦自己的公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活的結束,意味著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開始。在邁出人生中這舉足輕重的一步之前,需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國內大學生就業準備大多屬于“臨陣磨槍型”,而職業規劃不明又恰恰是導致他們求職失敗的重要原因。戴維·李面對就業問題采取的是放遠眼光,立足現實,努力實踐,規劃職業前景,進而全方位的打造自己,為以后職業發展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積極求職觀念的體現。所以,國內大學生應當盡快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明確職業發展前景,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