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島內紛紛擾擾兩個多月的進口美國牛肉風波,5日又起高潮,“立法院”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禁止美國牛的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6部位進口臺灣,這意味著馬英九團隊此前與美國簽訂的有關進口牛肉協議書成了廢紙,其內容已經“不合法”。此舉是捍衛食品安全的必要,還是政治炒作的后果?是否會影響臺灣貿易形象,將招致美國如何的反擊?島內眾說紛紜。
牛肉變味成政治
進口美國牛肉不是一個新話題,陳水扁和馬英九都為此感受到壓力。陳水扁辦公室證實,陳水扁卸任前曾被美方要求進一步擴大進口,陳水扁以“處在看守狀態,不宜也不能對重大問題做決策”為由拖延。等馬英九團隊與美國簽了牛肉進口協議書,民進黨馬上發起“牛肉戰爭”,并把反對美國牛肉進口定為選戰主題,先給馬英九貼上不顧食品安全、不念百姓福祉、抱美國人大腿的標簽。一時間,民進黨成了反美英雄,占領了維護食品安全的道德高地。馬團隊只能被動挨罵,四下解釋,雖然馬上出臺“三管五卡”措施補救,但已經沒人有耐心聽了。
美國指臺破壞誠信
臺美牛肉簽訂寫明:包括帶骨牛肉、腦、眼、頭骨、脊髓、絞肉及內臟都能進口至臺灣。但5日通過的修正案規定:(雖非疫區但10年內曾有疫情的地區)牛只的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制品,不得進口至臺灣。這一條就把曾經發生過疫情的美國牛拒之門外。
協議在前,修法在后,內容如此針鋒相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立即發表聲明,表示臺灣單方中止雙方議定書,美國對此感到遺憾,這也破壞了臺灣貿易伙伴的誠信,將使美方未來很難與臺灣擴展與強化雙方經貿關系。聲明稱,有鑒于雙方合作的情誼與雙方經濟關系的重要地位,美國將敦促臺灣遵守承諾,履行協議書。美國貿易代表與農業部也將于華盛頓發表共同聲明。
臺經濟部門負責人證實,美國已決定延后原本預定恢復召開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次長會議。
媒體憂心傷了形象
5日的《聯合晚報》發表文章認為:這一“牛”,傷了臺灣形象。文章說,美國牛內臟、絞肉進口是公共政策,這些產品與臺灣民眾食品安全有關,同時也與臺灣肉品市場是否為自由市場、是否存有人為貿易壁壘有關。“立法院”在選票壓力及民粹情緒下通過禁止美國牛內臟、絞肉進口,著實給了馬團隊大難堪,臺灣的形象受損更重。
文章說,維護臺灣自由市場地位,是領導者必須扛起的責任,人民作為消費者,是否食用被政治人物質疑有安全疑慮的肉品,是消費行為,兩者本不相違背,如今卻混為一談。政治人物認為肉品有問題,卻拿不出什么證據,這對于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經濟,多少會有負面影響。 (邰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