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年多以來,重慶市在全市范圍內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財政制度、農村金融制度、行政體制等改革。到2020年,重慶市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將由4:1降到2.5:1,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將由目前的46.7%上升至70%。一場統籌城鄉差別、平衡城鄉利益、重建社會結構的變革正在加速推進。
核心點:土地戶籍改革的破題創舉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城鄉統籌改革試驗區要解決的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核心是依附在這些現象背后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不平衡。重慶市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勇指出,解決種種不平衡的核心點在于破解社會保障和土地問題。
戶籍問題一直以來廣受爭議,在那張薄薄的紙片背后,是城鄉戶籍差異所帶來的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巨大差異。2007年5月,九龍坡區作為重慶市首個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先行示范區,首先在條件相對成熟的陶家鎮開展改革試點。四個月后,九龍坡區陶家鎮白果村、友愛村的272戶、717位農民自愿簽訂“退出宅基地使用權,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協議,成為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啟動實施以來首批變為市民的農民。陶家鎮白果村59歲的饒仁澤說,當了一輩子農民,沒想到還拿到城市戶口,這下不用再羨慕城里人的養老和醫療服務了。
如今,重慶市各種因地制宜的探索都在進行:在巫山縣,農民進城變市民,政府還要發放1000至3000元不等的補助;北碚區規定進城務工農民,只要有穩定職業、有居住地方者均可申請登記為城鎮居民;在忠縣,近7000名農民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程中成為“綠色工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重慶市將在2012年前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劃分。
土地是統籌城鄉改革的另一個核心點,解決好土地的流轉問題,是保障農民利益和耕地安全的關鍵。
2008年12月4日,我國首家“農村土地交易所”在重慶正式掛牌成立,旨在實現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在土地流轉中促進農民增收,并嚴格保護耕地。截至目前,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額已達5億元,交易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對農民的補償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北碚區靜觀鎮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區,“地票”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的改變已見成效。
九龍坡區區委書記鄭洪說,城鄉統籌改革難點在于現行的土地和戶籍制度,如果農民進城無法享受和市民一樣的社會保障,那么,城市戶口只是一張廢紙。
突破口:讓農民工變新市民
重慶市3100萬人口中有80%左右在農村,800多萬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受金融危機影響,重慶返鄉農民工達360余萬人。進城農民工“城鄉候鳥”的身份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農民工問題十分突出。原重慶市市長王鴻舉表示,建立新型農民工制度是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農民工能不能真正地進入城市,居住很關鍵。南岸區創建“一人一天一元租金”的“陽光公寓”,如今7個現代化公寓內入住的農民工已達4000多人。龍門浩街道“陽光公寓”里,54歲的農民工冉長明說:“這里人均居住面積8平方米,住宿費加水電氣費用,一個月只需46元。以前打工時只能住在石棉瓦房,蒼蠅和蚊子多得很,每月還要100多元錢房租。”這樣的農民工公寓已經在重慶市越來越多地建立起來。今年以來,重慶在主城區和勞務輸入集中的區域,已新建14萬余平方米農民工集體宿舍或公寓,全年將新建農民工公寓25萬平方米。
解決了居住的基本生存問題,能不能充分就業是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關鍵。金融危機后,農民工的返鄉潮令這一問題顯得更為嚴峻。重慶市政府及各個部門積極應對,及時為農民工拓展就業門路,并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在今年4月以前幫助了大部分返鄉農民工實現了就業。
為了幫助農村工就業,重慶市開展了大規模免費培訓行動,各地還因地制宜地探索了相關舉措。10月底前,重慶市對14萬余名農村勞動力進行了免費培訓,預計全年參加培訓人數將達20萬。重慶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黃建國介紹說,重慶對在崗農民工也積極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幫助沒有技能證書的農民工通過培訓取得技能證書,已有技能證書的爭取使其證書“升級”。
江北區魚嘴鎮啟動了三個充分就業試點村。江北區制定了創建標準,包括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95%;實現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就業;實施農民工專業技術培訓;建立勞務經紀人隊伍等。雙溪村村支書李龍會說:“江北區有20多所可提供職業培訓的學校,村民們大多可以在3至5個月內學會一項技術,這對就業大有好處。”
重慶市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優惠政策:率先在全國出臺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補助辦法,在703個街道(鄉鎮)建立社會保障工作機構,為農民工求職就業提供服務。富僑保健、石龍技工、三峽服裝、重慶月嫂、五金巧匠、黔江港務裝卸等特色勞務品牌在全國叫響。
此外,截至目前,重慶有40萬名農民工有了養老保險,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萬人。在成為統籌城鄉改革試驗區后不久,重慶市還將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設立為“農民工日”,集中宣傳和開展關愛農民工行動。除了在培訓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保障和提高農民工權益外,重慶還將落實社區選舉權上提升農民工的政治權利。
作為首批三位全國人大代表中的農民工代表,進城打工已近30年的康厚明說,自己的感受很深,農民工越來越像城里人了。
側重面:改革全面關注民生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過去的改革,過多地注重生產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公共利益和福利的均等化。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顯現出來。統籌城鄉改革,重點是要關注民生的改善,解決城鄉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巨大差異和所帶來的矛盾。
作為一個城鄉收入差距高達4:1的西部地區,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的落腳點直指民生。
自啟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點工作以來,重慶市有農村居民的39個區縣已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0多萬人享受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重慶市目前已建立起城鄉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今年底將有140余萬城鄉老人參保后可按月領取養老金;重慶市目前已有1218.57萬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重慶市農民工養老保險試行辦法》和《重慶市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試行辦法》分別從2008年7月1日和10月1日起實施;重慶市還成為城鎮非從業居民醫保改革的79個試點城市之一。這樣,與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相配合,將形成無縫覆蓋的全民醫保體系。
重慶市財政局表示,2009年重慶市安排132.3億元財政資金扶持“三農”,專項用于社會保障的四個“全覆蓋”工程,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和兒童計劃免疫覆蓋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