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字鐘齡,歙縣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間。聰穎博學,名聞桑梓。因家貧體弱,每罹疾患則久久不愈,遂輟學在家休養,其間博覽醫學醫籍。23歲時懸壺,審證周詳,用藥精當,名聞遐邇,求診者日眾。五旬之后,程氏學驗俱豐,于是總結歸納心得體會,撰成《醫學心悟》一書。其晚年,又寫成《外科十法》一卷,后人將此附于《醫學心悟》書末。
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出自清朝程國彭的《醫學心悟》。
此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通過食物來補養身體還不如通過養精蓄銳來補養身體,通過養精蓄銳來補養身體還不如通過修養心神來補養身體。
食補,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食物來補充,強調多攝入些營養豐富的東西,以食補來滋養身體。從古自今,食補都有一定的原則。首要一點就是辨證。著名醫學家固戍中早就言明“虛則補之”,可體虛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等不同證型,不同的“虛”需要采用不同的食補方法。
有的人認為食補就是吃好的,其實不然。元朝邱處機早就提出“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之說,告訴人經常吃淡食亦能得到補益,這里所說的“淡食”不僅指食物的味道要清淡,還指食物并不一定肥甘厚味,關鍵在于各種營養要素的搭配平衡,應在無心之中獲得圣道而長壽的道理。而今天,認為“食補就是吃好的”就更是錯上加錯。因為如今不少都市人幾乎餐餐“無肉不歡”,且經常大魚大肉,一個個體質都比較壯實,甚至因營養過剩引發各種“富貴病”。如果再“吃好的”進補,那后果只會適得其反,正如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說的:“粗茶淡飯最養人”。
精補,說簡單點,就是利用睡眠進補。清代醫家李漁曾指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精補”的作用。而民間諺語“吃人參,不如睡五更”則更是“食補不如精補”最好的詮釋。是呀,吃什么能比得上睡一個好覺呢?《醫學心悟·論補者》“氣之清者為精,人之精者為賢。治身者以精為寶”指出養精之重要。
神補,簡單來說就是“養心怡神”。是指用修身養性的方法來調節心理、調整情緒、健全人格,正視挫折,協調人際關系,通過精神的愉悅,以順應自然,適應現代社會而達到心理平衡,從而促進身體健康。
現代社會誘惑多,讓人充滿了欲望。雖然有適當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壞事,但若太過不切實際甚至是不當強求,就要及時反省了。因為多欲易傷身,這時就不是食補、精補能解決的了。當我們適當地卸下精神包袱,少做些無謂虛耗精力和心神的事,就會吃得好,睡得香,食補精補都能見效。而這正應了“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作者系廣東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