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關于中西醫的爭執沒有停止過,似乎中醫和西醫永遠是“水火不相容”,其實,中西醫也有“不謀而合”的時候。
坎農和他的“內環境穩定理論”
坎農#8195;美國著名生理學家,曾任哈佛大學生理學教授,曾擔任波士頓兒童醫院以及彼得-本特和布里格姆醫院的生理學顧問。1935年來華在協和醫學院工作半年。1926年坎農正式將自己的理論命名為“內環境穩定(簡稱內穩態)”或“自穩態”,并根據他自己的實驗結果進一步加以肯定。自坎農以后,“內環境穩定”成了生物學中最有影響的概念之一。
內環境穩定,就是身體內部能保持一定的動態平衡。即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一個生物體的體內環境總保持穩定,例如人在受驚之后身體又恢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就是內穩態的一個例子。
坎農認為,生物在進化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發展出了一套機制,它能夠自動控制自身的體內環境以使其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減少對外界條件的依賴,相對獨立于外部環境。他提出,內環境的穩定不是靠使生物與環境隔開,而是靠不斷地調節體內的各種生理過程,使軀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斷地改變,而整個系統卻保持穩定。
祝味菊和“陰陽平衡”
祝味菊#8195;青年時代習醫,后就讀于軍醫學校。曾任新中國醫學院研究院院長。1927年與徐小圃等籌辦景和醫科大學。1937年與西醫梅卓生、蘭納等合組中西醫會診所。他學貫中西,嘗謂:“術無中西,真理是尚”,著有《祝氏醫學叢書》,與門人陳蘇生等合著《傷寒質疑》六卷等。
陰陽平衡,是中醫最基礎的知識。祝味菊對“陰陽平衡”的闡釋是:“陰不可盛,以平為度,陽不患多,其要在秘。”也就是說:體內的陰氣、陰液不可以過多,它們要達到一個度就好;而陽氣則不怕多,關鍵在于能不能歸腎守住。陰陽平衡的含義是臟腑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其總原則是陰陽協調,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
很顯然,無論是坎農的內環境穩定理論,還是祝味菊對陰陽平衡的解釋,都有明顯的共同之處:
其一,強調整體思維。用10個字來概括中醫的特點,就是“整體觀,外內法,辨證論治”。整體觀的確是中醫最顯著的特征,中醫專家任應秋先生曾這樣解讀《黃帝內經》:“它首先認為人體內部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體內任何一個或大或小的組織,都是互有聯系,而不可能是孤立的。同時,人這個整體與外在環境又有密切的關系,外在環境無時無刻不是在變化之中,而人體內的生活機能,一方面需要外在的變化來幫助體內的機能活動,另一方面如外在變化有不利機能活動時,體內卻能相應的發生種種活動來與之適應。”仔細比較一下,其本質與坎農“內環境穩定理論”是相當一致的。
其二,關于人體內部自我穩定狀態的表述。坎農從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方面進入研究,中醫從抽象的哲學思維進入對陰陽二氣的探索。中醫認為萬物皆有陰陽兩種屬性,人體乃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內環境穩定,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反之,就是“陰陽離絕,精氣乃絕”。中醫給人看病,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各種手段,發現造成人體陰陽不和的原因,利用中藥寒熱溫涼的藥性,從而加以調節,使人體重新達到陰陽平衡的穩定狀態。
從以上來看,中西醫之間其實也有許多殊途同歸的理論,套用醫學大師祝味菊的那句話:“術無中西,真理是尚;醫無中西,殊途同歸”。
(作者系重慶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