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女孩顧瑋,靠不服輸的個性,打工貼補員工薪水,辛苦創業。將鄉間不起眼的燈籠果與紅心芭樂,細火慢熬成果醬。色澤鮮亮、入口香甜。如今,“在紅”終于開出美麗花朵,等待豐收。
銅鍋里,小巧玲瓏的燈籠果隨著沸騰糖水不斷翻滾著。師傅取來木勺仔細瀝去雜質,當泡泡巖漿似地涌出銅鍋。隨即關火、裝瓶。這會兒,燈籠果在玻璃瓶里,透著橙黃鮮亮光澤,滋味酸酸甜甜。很難想象,這竟是臺灣鄉間酸澀不討喜的野果。
不服輸 辭高薪創業
“在樅紅”創立才1年多,已被大陸淘寶網、香港有食緣看上并引進販售。單價300元上下(新臺幣,下同),月收30萬元。
老板顧瑋是個擁有碩士學歷的年輕女孩,清湯掛面一臉學生氣息,介紹起自家果醬。如做研究報告般一板一眼。直至進廚房刷洗鍋具,她突然哀號出聲:“我好可憐!”(因人手不足,身為老板還得洗鍋子),才讓人意識到,她畢竟只是個花樣年華的女孩。
她的搭檔早已習以為常:“她壓力大,常叫一叫發泄。”顧瑋的壓力來自于,她明明可以輕松當個月收入10萬元的粉領新貴,卻因為不服輸,在一年多前踏入果醬領域。
先定位 做本土果醬
顧瑋畢業于臺大分子醫學研究所,不喜歡整天做實驗,她選擇就業,但未滿3個月就吃不消:“明明是兩三小時能做完的事,卻得綁在辦公室里8小時。我跟老板商量,改SOHO接案。只要一臺筆記本電腦,我到哪都能工作。”
顧瑋愛美食、也愛旅游。她因此迷上法國Christine Ferber果醬,還買了食譜回家研究。“我看Christine的食譜,感覺果醬并不難做呀。”她骨子里不服輸的基因被挑起,“而且臺灣水果又多又好吃,不比法國差。”
2008年初,顧瑋煞有介事地寫了“在樅紅”創業企劃案:“在樹上自然成熟的水果最甜、最香。名字決定后,定位更清楚,我要做臺灣本土果醬。”
學采買 花半年摸索
起初,顧瑋照著食譜演練,可是煮出來的果醬就是甜,卻沒有水果香味。她上網找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才了解,臺灣水果以鮮食為主,大多改良得較甜、水分較多,“其實,果醬風味主要來自水果的酸、香。”
“不能用以前買水果的邏輯。”顧瑋重新思考,“例如改良的珍珠芭樂很好吃,做成果醬卻淡而無味,要找傳統紅心芭樂或香蜜芭樂,口感差卻香氣十足。”
她買來各種水果比較特性:“先上網查產地,再通過農改所或農會推薦果農縮小范圍,品質通常不會太差。”但有時也會誤觸地雷,顧瑋說:“一次,有名的有機果園寄來過熟鳳梨,只能認賠丟掉。”,
顧瑋解釋,坊間大都以賣不掉的水果做果醬,其實要挑香氣最濃郁的成熟度,例如香蕉要熟透,鳳梨太熟則有股味道,不適合做果醬,“實驗期間,每個月光買水果就花了2萬元。”
增伙伴 擺攤拓行銷
顧瑋的朋友黃大衛曾去法國學料理,輾轉換過幾個工作。顧瑋說:“我知道他有抱負,卻有志難伸。”當時顧瑋盤算,開口聘他,他一定不愿意,“就不停地拿失敗的作品煩他,直到他受不了,自己跳下來示范”。為更了解果醬的產銷過程,二人還到法國參觀Christine Ferber果醬生產。
黃大衛加入后,很快選定紅心芭樂、燈籠果等具本土代表性的果醬作為主力產品。顧瑋自嘲:“我試大半年沒成功,他2個月就搞定。業余跟專業到底不同。”
“在末叢紅”先架設網站,又到248農學市集擺攤。首月只賣出5萬元,連工錢都不夠。但擺攤增加能見度,“誠品知味”因此上門談合作。
去年秋天業績增加,月收近20萬元。顧瑋卻說:“買水果就花了大半,付員工薪資還賠錢,幸好我繼續打工貼補。”
年底,“在松紅”研發烏龍茶牛奶醬,以及花椒鳳梨、肉桂柳橙香蕉等創意混搭果醬,產品陸續增加至20項。顧瑋說:“其實,果醬不只能涂抹面包、泡茶,國外也常拿來人菜,常見的是調成沙拉醬,另外像花椒鳳梨就很適合搭配烤肉。”
推買氣 吃法傳上網
為堅持臺灣食材歐式做法,困難重重。顧瑋說:“牛奶遇到長時間熬煮的烏龍茶會變質,成豆花狀,一次失敗就是30幾瓶。后來改少量熬煮,一上午只能生產8瓶。但顧客喜歡,仍繼續做。”
顧瑋把果醬新吃法po上網,帶動買氣。此外,顧客反應,小瓶裝較方便攜帶,她順應民意,并設計多口味禮盒,今年中秋節接獲企業訂單,單月業績上沖40萬元。
入冬水果銳減,顧瑋計劃今年推出花醬因應,“10月是桂花花季,接下來還有洛神花。”擺脫入不敷出,“在松紅”正開出美麗的花朵,迎接甜美果實成熟。
(編輯/王克峰)
成功關鍵
產品跳脫果醬既有刻版印象,予人驚艷感。又與臺灣本土結合,強調“本地水果在叢紅”,抓住送禮市場商機。
專家意見
價位偏高:目前定價與Christine Ferber相近,無競爭優勢,應控管成本或大量生產設法降價,
異業結盟:建議可搭配竹器果醬小勺等具臺灣特色的產品,推出臺灣味禮盒。
故事行銷:只寫水果出自哪個產地,消費者沒有共鳴。可把果農栽種心情以及吃到自己水果做成的果醬反應,寫成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