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搞錯?在傳統菜市場里吃生魚片、壽司還得“罰站”排隊等半天?更驚人的是,一套站著享用、短短30分鐘吃下來動輒一二千元(新臺幣,下同)的“市場懷石料理”,仍是每天食客絡繹不絕。
阿吉師的魅力何在?
下午2點多的臺北士東市場,買菜、吃飯的人潮已逐漸散去,唯獨阿吉師的攤位依舊忙亂著,吧臺里的師傅不停地揮刀切魚,臺前的食客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手持相機不斷拍照,也忙得很。
一位在大陸經商的熟客,一返臺立刻帶了2位北京朋友“站”在攤前大快朵頤,結賬時付了6000元,面不改色,直夸值得。
究竟是什么魅力,讓阿吉師的攤位前總是站無虛席?這些看起來完全不是傳統市場消費族群的年輕人,為了等一個站位,不惜在人聲雜沓的市場里排隊半個鐘頭、甚至一個小時,也要品嘗阿吉師的美味壽司。
一群人圍站在攤前用餐已成為天母士東市場里的一大奇景。阿吉師(謝正吉)說,之所以不擺椅子,為的是遵循市場的游戲規則(由于攤位位處販賣海鮮的區位,不是美食街,不能設立座位)。那何不干脆移師美食區?
“美食部炒菜的油煙、重口味,會和清淡的握壽司味道沖突,反倒這里整區都賣魚,比較對味!”阿吉師說。
料理人的堅持
17歲離家開始學做壽司吧,已屆耳順之年的阿吉師,40多年來不曾在這個行業里停頓過。曾在知名懷石料理餐廳做過,也曾在復興北路、天母東路等地段開過大型日本料理餐廳,3年前退居市場里,本來只想“切切生魚片”就好,不想“搞太大”,但韓良露、葉怡蘭等美食家們不肯放過他,一再追問:“你會做為什么不做?”受不了慫恿的阿吉師于是再度“下海”,在傳統市場賣魚的生鮮部里效法日本的“立食”,賣起了壽司。
重出江湖,阿吉師一樣全力以赴,每天清晨3點多就親自去濱江、中山市場挑新鮮魚貨,6點進士東市場開始前置作業。
同樣是壽司,阿吉師刀下的生魚片之所以吃起來既“甘甜”又“彈牙”,原因是他從放血、解剖到控溫、擺放,每個步驟都絕不含糊。
“做料理的人一定要有一份堅持,”阿吉師說,生魚片不是新鮮就好吃,處理過程才是重點:魚要放血才不會有腥味,再經過一段時間控溫保存,才能產生氨基酸,增加美味。
而每一種魚適合的保存溫度不同,有油脂的魚(如鮭魚)要超低溫(零下5℃),沒有油脂的魚(如黑鮪魚)要恒溫(20℃),海膽要零下15℃,貝類則要直接放在冰塊里保存。
“櫥窗里的魚要賣相佳,客人才會想吃。”阿吉師說,擺放的方式也影響美觀和美味。例如,魚脫皮以后,紅色的肉質部分要朝上,白色部分要朝下,紋路才會漂亮;腌過醋的東西不能跟生魚片冰在一起,否則魚肉沾到醋酸,肉質會被破壞。
轉戰市場
拜網絡強力傳播之賜,從早上10點到下午5點(假日延長到7點),阿吉師攤位前僅有的6個站位總是大排長龍,每位食客都在身后人潮又羨又妒的注視下依序上陣,每天最少輪替五六十位客人。
“看到客人排隊壓力很大,根本沒有空閑跟客人聊天。”阿吉師笑著說,傳統市場的悠閑感和人情味他無緣享受,“半退休”的日子反倒更像在打仗了。
不裝盤、沒有擺飾,阿吉師做壽司講求的是新鮮、衛生、刀工和真材實料。客人可以自己點餐,也可以告知預算(500元不嫌少,2000元不嫌多),由師傅為你搭配。阿吉師說,同一條魚有好的部位(下巴、魚肚、背脊),也有不好的部位(尾部通常最干澀),等級不同,價位自然也不相同。
“循序漸進”是上菜的準則,清淡的(如加臘魚、比目魚)先上,中間上貝類,重口味的(如黑魷魚)放后面。加臘、甜蝦、沙丁魚、象牙蚌、北寄貝、醋溜生蠔、烤鮮干貝、海膽手卷……一整套12道吃下來約2000元,既飽足又滿足。
講求氣氛、排場、精致美感,大飯店和知名懷石料理店或許是最佳選擇;但如果想實實在在吃一頓好料理,不妨到士東市場阿吉師的攤位前“罰站”一下吧!
(摘自臺灣《臺灣光華雜志》)
(編輯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