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人陳伯勛的工作室只有六七平方米大小,塞滿了顏料、噴槍、雕刻刀、硅膠模……7年來上百個“怪物”就從這暗黑空間里誕生。他是原型師,專門捏塑怪物模型,自產自銷。
原型師一詞來自日本,是指能將神話或動漫角色立體化的人。陳伯勛從小愛玩模型,舉凡軍艦、飛機、恐龍……“那些東西等比例縮小,零件還好精致,有些甚至有四五百個零件,組起來好有成就感!”美工科畢業,他在電玩公司做怪物造型設計;后來又做玩具原型,臺灣超商7-11販售的多款食玩——小丁當、小丸子都是他做的。
他對卡通公仔沒興趣,7年前離職,在家創業,專心做怪獸模型。他的角色似人似獸,不是身纏毒蛇,就是開腸破肚、漿液外流:“我得看各種動物圖鑒、解剖學……了解各種姿勢的肌肉拉扯,才有辦法創作。”為何喜歡恐怖惡心造型?他反問:“你們為什么不喜歡?我看《異形》電影時,就覺得那種生物既寫實又虛幻,太吸引人了。喜歡就是喜歡,是發自內心的。”
做出原型后,他接著翻模、量產(與一般市售射出玩具模型不同,每款只能數10件少量產)、分件成套件,顧客可買套件回家組裝,也可委托他涂裝。以他創作的《蓐收》來說,套件一套賣7500元(新臺幣,下同),涂裝完成品要賣4.6萬元。為什么這么貴?“每個零件的灌注口、分模線都要手工慢慢修掉。零件和零件組合時有細縫,要用補土去補。零件愈多,構成愈麻煩,涂裝一個模型至少兩三周,甚至耗時2個月、要價十幾萬都有。”
他把作品放在網絡上販售,顧客遍及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肯花高價玩這類模型的人,清一色是收入穩定的上班族男性。通過收藏想象中擁有驚人力量、繁殖力超強的怪物,男人們好像也從中寄托自己超能力的欲望。
家人本來覺得他不務正業,但見他做工精致口碑好,收入不低于上班,逐漸支持。他沒遇過女生喜歡這類模型,太太也不喜歡,只喜歡他以寫實技巧捏塑的青蛙。至于1歲多的兒子,他希望兒子以后最好也不喜歡這類模型,“他不來碰,我的作品才能活久一點”。
(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