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城市做了10年面包師傅,跑到偏遠的鄉間開面包店。陌生的都市風能不能被農家接受呢?
上午8點,在臺灣重要的蔬菜產區云林縣侖背鄉,酪農們剛擠完生乳,半小時不到,就送進千巧谷烘焙坊。10點,熱騰騰的臺式面包準時出爐,立即涌進第一波客人,大多是來買給采菜工人當點心。
棺材本轉戰侖背
面包師傅出身的老板黃吉雄,悠閑地坐在角落,看著出出入入的客人說:“我直接用生乳代替水,做出來的蛋糕、奶酪口感更柔軟濃郁,現在是侖背很有代表性的送禮佳品。”
臺中縣清水人的黃吉雄,7年前來到人生地不熟的侖背鄉開面包店,不像現今的悠閑,那時的他只能坐在角落發愁,連續虧損了半年,才抓到方向往前沖。1年前,他在10公里外的麥寮開了第二家分店,用生乳制作的奶酪、起士蛋糕在網購市場一路成長,蛋糕銷路勝過侖背店,現在2家店月營業額達165萬元(新臺幣,下同)。
黃吉雄原在臺中縣做了10年面包師傅,他說:“那時我已經33歲,心想再不創業,就沒有斗志了。憑著一股憨膽,只考慮了一星期,2002年6月,就帶著老婆、3個孩子、3個想換工作的師傅,加上老爸老媽的棺材本共300萬元,到侖背開面包店。”
都市風 迷倒鄉民
為何到距離故鄉100公里遠的侖背呢?黃吉雄說:“有位住侖背的親友告訴我,在這連買生日蛋糕都要開車15分鐘到城里去,我觀察侖背只有3家老式面包店,如果我帶人都市風格的面包店,應該能有所為。”
黃吉雄看好店面,房東要求一次給付1年房租,他人生地不熟又沒經驗,加上急著開店就照付,前半年平均月虧5萬元,不敢告訴父母。“那時真的很想卷起鋪蓋,回去做師傅。”但房租都付了,硬撐也要撐完。
他想做“面包超市”,店內供應百種全麥、雜糧等歐式面包及蛋糕,光以丹麥面包為底就變化出10多種甜面包,而除了傳統奶油蛋糕外,還有慕思蛋糕,客人逛一圈至少要5分鐘,加上侖背沒有麥當勞、肯德基等,鄉民一來都市逛到不想出去。
“雖然單價貴三塊五塊,但種類多,搶了其他3家面包店80%的客人。不過,問題出在每天做百種面包,人事成本過高,且侖背鄉只有2.8萬人,消費人口不夠。但師傅都是我帶來的,怎么能趕走,唯一的方法就是往鄰近鄉鎮開發新客。”黃吉雄說。
2002年圣誕節是轉折點。圣誕節前夕,黃吉雄花一個月做了高2米、長3米的姜餅屋,上了報紙地方版頭條,吸引附近鄉鎮的民眾,搭配小雪人、魔棒等圣誕節糕點,連平日不買面包的侖背鄉民都來逛,讓千巧谷轉虧為盈。
黃吉雄也觀察到,常有戴斗笠、穿雨鞋,或滿腳泥濘的農民站在店外,不好意思進來,他要服務人員熱情招呼,也供應農民需要的臺式面包。
加生乳網購升溫
侖背是臺灣第二大酪區,黃吉雄想以生乳代替鮮乳,卻遍尋不著,才知四五十家酪農戶都已和食品大廠簽約,最后請鄉公所協助,才找到配合的酪農,而且價格比市面上成分調整過的鮮乳還便宜。
“用生乳開發的奶酪、芝士蛋糕。做成送禮佳品,學校、公司送禮出去,漸漸打開知名度,經電視臺報道,現在網購訂單占營業額10%。”黃吉雄說。
3年前,黃吉雄被混凝土車追撞,到警局作筆錄填寫職業欄為“商”時,才警覺自己是老板,不能再用師傅的思維做面包,從此不再埋首生產線:“簡單講就是出一張嘴啦!觀察流程、產品開發盲點,例如面包臺的蛋黃醬有剩,過去丟掉,現在要師傅送到蛋糕臺用。也常檢討報表,淘汰銷售不佳的面包。”
進麥寮轉戰大業
去年在麥寮客人反映下,黃吉雄向銀行貸款,在麥寮開了300多平方米的面包店,二樓還有咖啡店,將“面包超市”的理想升級為“面包百貨公司”,吸引不少人來買長棍面包、全麥雜糧。
現在鄰近鄉鎮居民都特地繞道侖背千巧谷買面包,但想喝新鮮的生乳卻喝不到,黃吉雄說:“我未來10年的夢想,就是結合酪農開千巧谷牧場,作為兒子的百年事業。”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