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是一群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國年輕人,受過大學教育,卻發現高校學歷原來未必是想象中的體面生活的保障。他們聚居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邊緣,人均居住面積不及10平米,每天擠一兩小時公車上班,工資明顯低于城鎮平均工資。盡管現實生活不盡如意,這些出身低微的青年仍然咬緊牙關堅持著大城市的夢。去年,國內研究人員發表了關于他們的調查報告,并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蟻族”。
2009年末,“蟻族”進入大眾的視野,成了社會熱門詞匯之一。這個概念來自于北大博士后學者廉思及他帶領的課題組,在針對北京市唐家嶺、小月河、馬連洼等城鄉結合地區進行了兩年調查后,他們整理出低收入聚居大學生的生活概況。
546份有效問卷展示出這樣一副“蟻族”肖像:有的畢業于名牌高校,但更多來自地方和民辦高校;拿著不到2000元的月工資,租每月377元的房間或床位,每月伙食開銷控制在530元左右。絕大多數從事保險推銷、餐飲服務、電子器材銷售等低收入工作;有的完全處于失業狀態,缺乏社會保障與職業保障,生活環境低劣。調查也發現,7成以上“蟻族”來自農村與地方縣級市。
另一方面,家人期待他們呆在大城市光耀門楣的殷切期望與壓力,或者所學專業在老家無用武之地的窘境,又讓“回家”無法成為他們的選擇。
全中國究竟有多少“蟻族”?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據認為,僅北京地區保守估計就有10萬人以上。上海、武漢、廣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規模存在這一群體。
考上大學,找一份好差事,從農村或縣城移居到大城市,這是很多寒門子弟從小立志的奮斗目標,多數人并沒有抱著走捷徑的心態。在“蟻族”話題被炒熱后,也有輿論稱“蟻族”并非什么新現象,中國過去也有過“北漂”,年輕大學生初入社會經歷困難是正常現象,不需被涂抹上悲情色彩。甚至有“蟻族”群體中的成員在互聯網上表示不想被關注,關注并不會改變他們是“蟻族”的現實,他們只想繼續實現夢想,賺錢、存錢,以“買得起北京天價的房子,能結得起婚,生得起孩子”。
改革開放進入30年以后,社會中的階層分化與貧富差距進人固化過程,近年中國開始出現“富二代”、“官二代”、“貧二代”現象,都凸顯一些原有的不平等現象的被復制與固定化。
今天的80后“蟻族”依然能樂觀、堅韌而安分地聚居在大城市邊緣,但是只要城市房價繼續按照現在的趨勢上漲,農村子弟在大城市安家的可能性不會提高。而隨著他們年齡的一天天成熟,他們對前途的茫然,夢想破滅的失落,以及在城鄉都沒有固定容身之所的漂浮感,都將造成年輕人社會認同感的明顯流失,加劇社會矛盾。大城市邊緣數十萬計的“蟻族”,是社會上升通道機制失靈的信號,說明社會改革進程出現了瓶頸狀態。這個態勢需要從改革房地產市場機制、公共住房政策、教育體制等方面人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