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政黨形勢總體穩定,但穩中有變、變中有亂。尤其是后金融危機時期,經濟社會形勢惡化、選舉、黨爭等因素持續牽動一些國家政情,激化朝野對抗和斗爭。全球20余國舉行的全國和地區性選舉,選情普遍膠著,一些國家在野黨勝選引發本國政黨政治格局急遽變動并對地區政黨形勢產生一定影響。
第一,經濟社會形勢不佳沖擊多國執政黨,朝野力量圍繞發展理念和政策取舍激烈博弈,一是應對金融危機政策的負面效應持續發作,嚴重影響一些國家執政黨施政。希臘、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等國刺激經濟方案負面效應彰顯,政府財政危機不同程度加重,社會開支下調,引發社會廣泛抗議,反對黨借機向執政黨和政府施壓。美國“茶黨”現象愈演愈烈,共和黨“借力打力”,煽動民眾反對奧巴馬新政,對民主黨政府形成一定牽制。法國、希臘等國反對黨積極支持本國社會團體抗議和抵制政府政策。作為英國工黨傳統支持者的工會也跳出來對政府施壓,使得工黨政府處境尷尬。二是面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多重壓力,多國執政黨被迫作出政策抉擇。澳大利亞工黨、意大利自由人民黨等部分執政黨選擇在氣候變化、社會福利以及移民等問題上作出妥協,推行經濟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但其他一些國家執政黨和政府則頂住內外壓力,繼續強化以增稅、減支為特征的反金融危機政策,并適當推進改革,謀求以變革求生存、找出路。美國民主黨政府推動議會通過醫療改革方案并著眼下一步推動教育改革。法國人民運動聯盟政府繼續推進養老金改革,謀求進一步深化社會福利體制變革。保加利亞公民歐洲發展黨政府決定開征奢侈稅,增加稅收。
第二,多國選舉亮點頻現,一些國家選戰激烈開打:一方面,20余國完成選舉,多國在野黨成為“黑馬”。烏克蘭和智利兩個“敏感”國家在野黨均贏得本國第二輪總統選舉,這表明西式民主在烏克蘭“水土不服”,“橙色革命”的群眾基礎嚴重銷蝕,美國為首的西方發起的“顏色革命”戰略陷入重大失敗;智利社會黨長達30多年的執政地位喪失、拉美左翼占據主導地位的格局面臨松動風險。多哥、斯里蘭卡、圣基茨和尼維斯、哥斯達黎加等國執政黨以及克羅地亞反對黨贏得總統選舉。在全國議會選舉中,伊拉克在野黨“伊拉克名單”以微弱優勢領先,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國執政黨繼續占據優勢。俄羅斯、法國、荷蘭、伊拉克、美國等國舉行的地方選舉中,除俄羅斯統俄黨外,法國人民運動聯盟、荷蘭工黨、美國民主黨均遭不同程度失敗,法國社會黨等左翼控制了全國絕大部分地方政權、荷蘭極右力量異軍突起、美國民主黨痛失國會參院絕對優勢。斯里蘭卡、伊拉克、烏克蘭等多國出現選舉爭議,失敗一方強烈要求重新驗票或指責對手舞弊,但多數訴諸司法等和平方式解決。
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拉開選戰序幕,主流政治力量頻繁出招。匈牙利、英國、菲律賓、埃及、澳大利亞、拉脫維亞等國主流政黨積極備戰選舉,政策辯論、政策宣示以及其他輔選活動頻密。埃及民族民主黨政府加大了對反對派“穆斯林兄弟會”的打壓,以削弱競爭對手。蘇丹全國大會黨與達爾富爾地區反政府武裝達成和平協議,為全國大選營造有利國內氛圍。緬甸軍政府公布《大選法》和《政黨組織法》,著力推動附屬組織鞏固與發展協會向政黨轉變,謀求通過選舉合法執政。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違反慣例,堅持參選眾議員,引發政界分化和激烈爭論。
第三,黨爭引發多國政黨形勢深刻復雜發展,政壇陰云密布,一是一些國家執政聯盟出現內訌,導致分化分裂。俄羅斯執政黨統俄黨的政治盟友公正俄羅斯黨出于選戰以及擴大政治影響,與統俄黨公丌進行論戰,相互攻訐。津巴布韋聯合政府執政一方民盟單方面拋出“本地化法”,引發執政聯盟內民革運兩派的共同指責和抵制。荷蘭工黨、拉脫維亞人民黨以施政立場不同為由,各自退出本國聯合政府,導致荷蘭政府垮臺、拉脫維亞政府成為少數派政府。二是一些國家在野政治力量對執政黨發起猛烈進攻,攪亂政局。圍繞執政黨人民革命黨和民主黨的礦業興國戰略以及部分具體落實協議,蒙古民族新黨、傳統統一黨等10多個反對黨展開猛烈攻擊并要求政府引咎下臺,蒙古政局變數增大。尼泊爾在野黨聯合尼共(毛)想方設法分化執政聯盟,密謀推出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并盡速完成和平進程和制憲,但執政聯盟則不愿以對聯合尼共(毛)的讓步換取其妥協。馬達加斯加各在野政黨以過渡政府拒絕履行政治協議、無限期取消選舉為由,對政府群起而攻之。尼日爾軍人以修憲爭議為由發動武裝政變,推翻貪戀權力的坦賈總統并建立軍政府。泰國“紅衫軍”在曼谷再次組織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試圖迫使民主黨政府下臺并重新舉行選舉。
第四,多國政黨黨內問題糾結,不少政黨著力強黨建、練“內功”一是丑聞、派系斗爭和分裂強烈沖擊部分政黨。日本民主黨由于干事長小澤牽扯政治獻金丑聞,飽受批評和指責,支持率有所下降。圍繞行政部門遷移問題,韓國執政黨大國家黨李明博派與樸瑾慧派矛盾走向公開化,較量激烈。法國社會黨地方重要領導人弗雷什對中央提名的地方選舉候選人說三道四,激化了中央與地方勢力的矛盾,社會黨全國局決定開除包括5名省委書記、2名省議會主席、2名參議員和眾多市鎮長在內的59名黨員黨籍,以做效尤。馬來西亞馬華公會總會長翁詩杰與原副總會長蔡細歷黨爭不斷,近來一批中央委員更是以辭職脅迫中央,迫使該黨不得不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重選中委。博茨瓦納執政黨民主黨發生分裂,近20名議員宣布脫黨并成立新黨。二是一些國家政黨注意強化自身建設,提升黨的吸引力和戰斗力。佛得角全國大會召開十二大強調左派進步政黨定位,明確該黨將始終高舉自由平等、社會公正和民主法治的旗幟,以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印度人民黨決定淡化教派屬性,而突出黨的民族主義色彩,要求高度關注民生,把消除貧困、建立社會公正作為首要工作目標,還呼吁黨的干部積極下到農村去。加蓬民主黨利用建黨20周年時機,對從中央到地方的黨組織進行重組,大力清理整頓黨的隊伍,吸收其他黨派人士入黨,彌合因2009年大選造成的黨內分歧。加納在野黨新愛國黨召開黨代會,選出新的領導層,原有領導層幾乎全部出局,著力擴大黨內民主,消除派系矛盾,加強黨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