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民黨是德國最古老的政黨,自19世紀60年代起發展至今,曾經是德國最大政黨,并有過連續執政11年的輝煌經歷。然而在2009年9月的聯邦大選中,這支老牌勁旅遭遇慘敗,僅獲得23%的選票,是該黨自1949年以來最糟糕的選舉記錄。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近期社會民意調查顯示,德國社民黨的民意支持率已降至不足20%的歷史新低。在這一背景下,2010年1月8日社民黨聯邦理事會召開了例行年初工作會議,對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要求分析總結失敗教訓、推動黨內全面改革的呼聲作出回應,希望通過銳意改革重塑“全民黨”的形象。
在2009年敗選后,社民黨于當年11月召開了德累斯頓黨代會,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在人事方面重新布局,排除對個人的責任追究,加布里爾在會上當選社民黨新主席。德累斯頓黨代會并沒有對社民黨大選慘敗、持續衰落的原因進行深刻剖析與認真檢討,黨的基層組織與黨員對此極為不滿,強烈要求黨必須進行自身檢討與革新。社民黨高層也逐漸認識到黨的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2010年年初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新任社民黨主席加布里爾強調:“社民黨作為一個全民黨的法律地位受到威脅”,為了避免黨的繼續衰敗,必須從根本上對黨的思想方法、組織結構及工作方式進行徹底改革,社民黨面向社會應更加開放,更加大眾化。
此次會議共取得三項成果,一是在黨建方面,全面啟動了黨的改革計劃,并確定關于黨的改革的12項指導原則。二是成立若干“未來工作組”,任務是就黨的自身改革和德國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進行探討,適時提出符合實際并貼近民眾的政策方針及具體措施。三是強調要加強德國社民黨在歐洲及國際間的合作,力爭社會民主主義在國際重大事務中的話語權。會議最后一致通過了《社民黨2010年工作綱要》。
會議認為,社民黨支持率的急劇流失使黨已缺乏鮮明的形象,德國民眾對社民黨的各項政策主張逐漸失去信任,黨的號召力大大減弱,導致黨的能力下降,社民黨作為左翼全民黨的形象受到威脅。因此,德國社民黨未來的中心任務就是革新,包括綱領的革新、黨員及選民的社會結構的革新,以及黨的工作作風的革新。
建立領導機制,保證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
此次會議上,社民黨成立了若干專項“未來工作組”。工作組的基本思想和目的是:推動黨內和社會對社會民主主義基本價值、政策方針進行討論,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態度盡可能多地吸引有政治參與意識的國民參與討論。在此前提下,社民黨將對黨的改革及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提出具有指導意見的政策草案,并作為2011年社民黨黨代會的正式文件提交黨代會討論通過。 這些“未來工作組”包括: “改革、就業、環境”工作組。面對當前時代的兩大問題,即金融資本主義對舊經濟模式的挑戰和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威脅,要求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社民黨將圍繞這一思想,在2011年社民黨聯邦黨代會前提出社會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包括稅收和社會保險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對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進行調整、革新,使經濟的增長更高,并更有持續性。
“民主與自由”工作組。這一工作組將民主作為主題目,在全社會展開對民主的討論,包括各個領域中的民主問題,如工作、企業、公共事務中(媒體、互聯網)的民主,以及政治民主等。社民黨強調,本黨是一個致力于自由和社會民主的政黨,不僅要堅持這種傳統,還有創立一種新的民主主導思想。
“財產與生活保障”工作組。這一工作組將根據德國的勞動市場和社會政策的實際情況,對公民的具體生存標準進行定義(教育、工作、社保方面),會同有就業和失業者、企業家、企業委員會、私營者和專家進行討論。要求社會有一個明確的基本認同:不勞動者不得食、多勞多得、保護弱勢群體。通過全社會的探討,將提出一種“勞動的新文化觀”。
“移民融合”工作組。一個社會的融合就是社會的團結互助和社會中不同民族種族的融合,融合已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社民黨要根據德國《基本法》,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參與權,使所有在德國生活的人團結和睦,給所有人以發展的機會,創造一種“認同文化”。
“教育”工作組及“家庭”工作組。強調對德國現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認為“為國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是當前德國政府社會、文化和經濟任務中的重要內容。強調減輕家庭負擔,為兒童提供更好的照顧等。
在6個工作組中,最為重要的是“改革、就業、環境”工作組,由新任黨主席加布里爾直接領導。工作會議還決定,為加強各個工作組與黨的領導機構、基礎組織以及經濟界、社團、選民等各方面的聯系與交流,專門成立一個“協調領導小組”,由黨的總書記納勒斯負責。社民黨希望通過這些機制性建設保證黨的改革以及重大方針政策討論的順利進行。
改革黨的組織、綱領、作風,擯棄“封閉決策”的習慣
在此次會議中,社民黨基層組織對黨過去的工作作風進行了嚴厲批評,認為社民黨已脫離了“全民黨”的特點,黨的領導機構越來越精英化、功能化,黨的重大決策常常是最高層的“閉門決策,再強制全黨通過執行,例如《2010議程》、67歲退休法等,而這些決策正是大選失敗、支持率驟降的重要原因。
會議分析了黨在過去11年執政的工作及失誤,提出對黨的組織、綱領、作風進行改革的問題,認為社民黨不能“囚于”組織的限制,應對黨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為此在黨內建立一個專門的工作機構,對外開放,為有政治興趣的、非社民黨的人士提供政治、政策參與的可能。會議強調,社民黨目前是反對黨,這需要黨重新重視提高黨的動員能力和開展運動的能力,
此次會議在黨的工作作風轉變上也作出了改革規劃,強調要給予普通黨員和基礎組織更多的發言權和參與權,重大問題要通過黨員討論,甚至全黨投票,進一步細化“黨員什么時候、在什么問題上、以什么方式參與黨的決策”的規定。這方面的具體工作還包括:2010年上半年對社民黨的基層組織征求意見,黨內建立一個常設的地區政策會議,立刻著手為2011年黨代會起草決議草案等。
加強宣傳工作,重視黨員隊伍年輕化問題 此次會議還特別提出要注重黨的宣傳和隊伍年輕化工作,開展、完善黨與社會的對話機制。這方面的具體措施有:成立一個“社民黨一新聞一編輯工作室”,建立黨的網絡對話平臺,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加強黨與社會的對話,宣傳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引領社會輿論的發展。強調黨的新聞網絡計劃是黨的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會議還認為,社民黨自1990年以來黨員減少了40%,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黨員人數未來5年還可能減少,這不僅會帶來活動資金減少的后果,更會導致黨的各級組織后備力量不足,基層領導人匱乏。因此,必須加大年輕黨員的培養,加強地區領導人的選拔。會議對培養后備力量問題作出具體決定:積極吸收新黨員使黨不斷年輕化,減緩黨員的急劇減少;硬性規定在黨的聯邦、州和地區組織中,必須保持1/3年輕人的比例。
德國社民黨2010年工作會議結束后,各項計劃,改革措施已經開始逐步落實,社民黨雖然在聯邦層面失去執政地位,但仍在7個聯邦州主政或參政。而此次會議達成的各項改革措施能否使社民黨脫胎換骨,甚至重掌政權,仍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