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國務院發文宣布全面放開化肥流通市場后,從零售商到經銷商,再到生產企業和流通大鱷,從國內梟雄到國外列強,各種經營實體將會或已經進入整合階段。
個體零售商無須掛靠
國務院〔2009〕31號《關于進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31號文”)在2009年8月24日出臺,這距離農資流通改革破冰的“39號文”已經有11個年頭。在這11年里,農資流通行業經歷了陣痛,不可否認,國有制企業在這段時間里已經走向了低谷,很多地方的農資公司雖然名義上還掛著國字號,但是從經營角度來說,早已名存實亡。在廣東省的一些地方,供銷社以及下屬的生資公司只不過依靠給個體經營者授權獲取一點掛靠費。據統計,在改革之前,廣東省供銷系統的1429個基層社中,以承包、租賃為主要經營手段的達946個,占66%。
隨著化肥市場的完全放開,化肥產品也完成了由特殊商品向一般性商品的回歸。化肥產品的經營者,也由特殊群體向一般性工商從業者群體回歸。很多掛靠經營者終于卸下掛靠費的包袱,可以從工商部門領回真正屬于自己的營業執照,而那些大的經銷商也可以加快銷售終端網絡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開展農資連鎖的企業近千家,連鎖門店3萬多個。
“31號文”取消了對化肥經營企業所有制性質的限制,允許具備條件的各種所有制及組織類型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進入化肥流通領域。
經銷商數量繼續增加
自國務院下發“31號文”,取消了對化肥經營企業所有制性質的限制后,國有大中型農資公司由于重組或改制數量銳減,小型化肥經銷商的數量出現了大幅增長,呈現出明顯的大退小進特征。
記者了解到,與2007年相比,陜西、河南、山西、山東、安徽、河北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的地市級以上農資公司數量普遍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個體將自由進入化肥銷售領域,很多國有農資流通企業從名存實亡走向自動全面瓦解。
但與國有大中型農資公司數量銳減相反,小型化肥經銷商的數量大幅增長。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全國注冊登記的小型農資企業(含個體工商戶)數量比前年同期增加了約5%。而陜西、河北、黑龍江等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則向記者透露,截至去年11月底,登記注冊的小型農資經營企業數量同比分別增加了20%、15%和30%。
從“31號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鼓勵大型化肥生產、流通企業以及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的社會資本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發展連鎖和集約化經營。在此之前,由商務部牽頭發文《關于完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的意見》已經提出,國家將重點培育若干家銷售額超100億元的大型農資流通企業。
“31號文”進一步清晰了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脈絡:由國控專營,到一主兩輔,再到有管理的完全放開,這也契合和順應了中國化肥由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過于求的市場變遷。
業內人士認為,“31號文”出臺之后的化肥流通格局將出現三類主流經營主體:一是以中化和中農為代表的國有大型化肥經營企業,他們有雄厚的資金以及中央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以中石油和云天化為代表的大型化肥生產企業,他們依托化肥資源和強大的化肥生產能力,在化肥流通體制改革過程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化肥經營網絡;三是數以萬計的基層化肥經營群體,他們利用化肥流通體制改革所賦予的經營化肥的權利,不斷改進服務和降低基層經營成本。
國外資本進入指日可待
在“31號文”出臺之前,商務部于2009年初發布的《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補充規定(四)》已經明確:自2009年2月5日起,中國大陸農資(農藥、化肥和農膜)連鎖(30家店鋪以上)經營向港資、澳資全面開放,港資、澳資可設立獨資經營公司。“31號文”并沒有將外資經營實體單獨劃分,所以在中國加入WTO以后,這兩個文件為外資全面進入國內農資市場掃清了障礙。
據國外某農資貿易商透露,其雖然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20多年了,不過一直沒能直接進入國內化肥的分銷領域。雖然這家國外公司一直向主管部門申請化肥分銷的執照,但是有關部門遲遲不予批準。“31號文”并沒有將外商作為一個主體單獨列出來,外資企業將可全面進入國內化肥流通甚至是整個農資流通領域。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國外化肥、農藥廠家和貿易商在國內市場短期內仍以上游銷售為主,暫時不會在國內建立直達基層的銷售網絡。但是,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國內農資營銷網絡建設趨于成熟,國外資本隨時可以介入。在廣東市場,以臺灣興農銷售網絡以及中聯等連鎖加盟的農資銷售終端的生存來看,銷售正規化、服務專業化的直銷店已經找到了市場立足點。
跨行企業將可同臺競技
由于“31號文” 對銷售主體沒有太多限制,“各種所有制及組織類型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都可以進入流通市場,這就為眾多擁有銷售基礎的企業提供了拓展空間。
之前,以中郵物流為代表的化肥銷售企業被稱為農資流通領域的“第四軍團”,但是由于經營資質的限制,中郵物流主要經營農藥、復合肥、有機肥等產品,對于需要化肥經營許可的尿素、二銨等化肥產品一直沒有介入。一方面是因為中郵物流沒有獲得國家的化肥經營許可,另一方面則是企業對限價政策的顧慮,現在這兩方面的限制都已經取消,中郵物流已經考慮在機會合適的時候全面進入化肥流通領域。業內人士指出,類似中郵物流的流通力量,還有鐵路部門、道路運輸部門、甚至農村信用社這樣的企業都有良好的銷售基礎,因為它們能夠貼近農村為農民服務。
之前專家曾提出的“中國移動來做農資”已經不是空談,有銷售網絡的大企業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有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