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市場化兼并重組進展緩慢,一直是困擾中國產業發展的老問題,而且,這一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傳統產業升級和發展的限制因素。如何能夠有效地構建中國的并購市場,一直是國內的專業服務機構所思考與期盼的。在這一背景下,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國發[2010]27號),把六大產業作為重點推進領域。在這六大產業中,大部分是長期受到困擾的傳統產業,這一文件的出臺無疑給市場化的兼并重組和中國的產業競爭力提升帶來了一絲曙光。
受產品生命周期、產業周期以及宏觀經濟格局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在發展、成熟、升級的過程中,都要發生一系列的并購重組,像美國歷史上的鋼鐵產業、日本的機械制造業等。但是,受經濟制度和民族特點的影響,在美國、日本以及其他發達國家,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阻力要比中國小得多。在美國,由于股票市場比較發達,股東可以根據公司的表現,快速決策,并通過“用腳投票”的形式,完成兼并重組中的關鍵步驟。日本在二戰以后,許多大型的企業被強迫解體,尤其是重工業領域的財閥。但是,各自企業之間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財閥體制”時期的體制仍然存在,加上主銀行制度,使得日本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也要容易得多。
中國則不同,在不同的領域,兼并重組面臨不同的難題。在國有經濟領域,由于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及國有企業之間兼并存在的種種便利,使得國有經濟領域的兼并重組較為容易,中央企業向下的兼并尤其如此。因此,在這一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跨省的地方國有企業之間的兼并,需要打破地方保護,這也是國務院文件的重點之一。另一方面,在民營經濟領域,則存在較大的阻力。中國的民營經濟多為家族企業,雖然企業規模小,但是家族非常看重對企業的絕對控制。在大多數的行業里,民營經濟小而散并不構成問題。但是在有些產業里,規模是非常關鍵的,比如汽車、鋼鐵、水泥等行業;而另外一些行業,因為提高定價能力的需要,也對規模有要求,如稀土。因此,在促進市場化的兼并重組中,關鍵是如何促進民營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兼并重組。
如果綜合考慮在今年5月出臺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民營經濟“新36條”),那么,對于如何促進民營企業參與將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輪廓。“新36條”對于民營企業可以進入哪些壟斷競爭的領域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規定,也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從這兩個文件也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在促進中國市場化兼并重組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是,許多民營企業對于國務院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的文件是喜憂參半的,甚至是非常擔憂的。由于鋼鐵等行業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國進民退”現象,使得許多民營企業擔心因為規模等原因成為兼并的對象。因此,要想順利推進兼并重組必須要切實考慮和保護民營企業的利益,并根據不同類型的民營企業采取不同的辦法:
第一,對于已經有較強競爭力的民營企業,要采取傾斜性的政策,鼓勵其兼并其他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成為行業龍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有許多民營企業已經初具規模,也有較強的競爭力。如鋼鐵行業的江蘇沙鋼集團、建龍集團,汽車行業的奇瑞、吉利、比亞迪等。要通過政策引導給所有民營企業發出信號:雖然不是所有的民營企業都能夠保留下來,但是兼并重組中,會有不少民營企業受益。否則的話,兼并重組將無從推進。
第二,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要分類指導。對于高污染、高能耗的民營企業,只有關閉。而對于一些經營狀況較好、有轉型條件的,盡量將其引導到一些細分的市場上。比如,將一些國內的小型汽車企業引導到特殊用途車(作業用車、跑車等)生產上;將一些小型且經營效率較高的鋼鐵企業引導到特種鋼的生產上,或者是使其成為國家材料研究、航空航天研究的試驗基地等。除此之外的民營企業才是兼并重組的對象。
第三,對于積極參與兼并重組的民營企業,要從“新36條”中給予政策照顧。對于被兼并的企業,不能“一并了之”,要做到“并企業不并機會”,要給企業被兼并后的企業主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入股機會,盡量讓被兼并的企業在新企業中擁有相應的股份。對于積極參與兼并重組的民營企業,要根據“新36條”的有關規定,給予進入某些壟斷競爭行業的優先權。尤其是對于那些被兼并的民營企業,要允許原企業主優先進入新開放的行業,或者允許原企業主的資本優先入股到某些回報率較高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