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雜院是相對單門獨戶的深宅大院而言的,它是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一批人家居住在一個古老的大宅子里。
顧名思義,大雜院的特點,一是宅院面積大,二是居住人員雜。
姚一灣74號就是一座典型的大雜院。這座大宅前后4進,居住著十來戶人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鎮江被辟為通商口岸,沿江棧橋碼頭的建造,沿岸洋行的設立,使鎮江成為重要的商品轉運口岸。隨后,近代民族工業興起,城西馬路的建造,沿江一帶成為鎮江最為富庶、繁華的地區。姚一灣緊鄰長江,當時是富商大賈集中居住地,民間就流傳著“不是沈萬三,不住姚一灣”的說法。
城西的豪宅深院,最初都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居住場所。族居是豪門深宅存在的人文根基。隨著這種帶有封建色彩的居住方式的逐步解體,單門獨院開始變雜。生意不濟,房屋空置,多種原因讓部分家庭走上了出租房屋的道路。但大雜院的大規模形成,還是50年代末期“私房改造”,部分宅院產權收歸國有之后的事情。
姚一灣74號曾是哪位“沈萬三”級的工商資本家的私宅已不可考,老宅的產權現歸云臺房管所,里面的租房戶都是草根百姓。偌大的宅子,經不住十多戶人家這個巨大分母的瓜分,每一戶人家都很局促。為了拓展生活空間,有人向空中發展,搭起了閣樓;有人見縫插針,建成了廚房、小屋。第一進北面廂房的住戶,還在小院里搭起了鴿子棚。老宅經如此折騰,一片凌亂,面目全非。只有從第三進門前精美的磚雕紋飾上,我們還能想見老宅當初的考究。這個門,大約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二門”之后的兩進,應該就是當年主人的主要生活區域。
大雜院擁擠不堪,設施不齊,生活不方便,大家刷馬桶、倒痰盂、生爐子,甚至養鴿子都在院子里,難免給別人造成不便,磕磕絆絆是免不了的。正是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使得小巷人比住公寓、住別墅的人具有更大的忍耐性和包容性,也促進了鄰里之間零距離的交流和溝通。
目前,鎮江老街小巷里單門獨戶的老宅已經不多了,唱主角的是各式各樣的大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