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理解萬歲。”在我的心中,理解也是“金”。人,是需要相互理解的。大千世界,紛繁復雜,蕓蕓眾生,多姿多彩,對人、對社會,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還須有一份理解的情,因為,有了理解,就可以避免誤解,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解,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和諧。
理解,是相互的,相互理解,共建和諧,我們的這個社會,我們的人際關系,就會充滿陽光,充滿關愛。相互理解了,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和諧之風便會蔚然成風,既是大家共同營造,也為大家所共享。
人,是需要相互理解的,一旦缺少對他人的理解,或者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由不理解而產(chǎn)生誤解,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會經(jīng)常發(fā)生。
在我的人生經(jīng)歷中,親眼見到的、親身經(jīng)歷的人與人之間的許許多多的誤解,往往是由于缺少理解而產(chǎn)生的,有些事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改革開放之前,那時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條件也差,當時,我在蘇北工作,一天機關里議論一件事,說是某處長接到省城電話,有位老領導多年未來蘇北,下周要來看看,電話里還特別詢問,你們那里的招待所有沒有坐式的抽水馬桶?電話里告訴他,現(xiàn)在有了。當時,在議論時,大家都很有意見,說什么“太不像話了,沒有抽水馬桶就不下來了,這是官僚主義作風”,等等,后來才感覺到,其實這是誤解了對方,因為老領導年事高,身體差了,已經(jīng)失去蹲坑的條件,并不是官僚主義作風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實際問題。如今,我也是古稀之年了,和當年那位老領導的年齡差不多了,自己也同樣感到年事高了,有了切身體驗。事情雖小,它卻非常鮮活生動地說明了,人是需要相互理解的。
有道是:“理解理解,無處不在。”人類社會,離不開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更離不開相互理解,一個單位,一個家庭,有了相互理解,就會多幾分融洽,多幾分關愛,同事、同學間、親戚朋友間,有了相互理解,就會增加諒解,避免誤解,營造起溫馨和諧,不至于把性格內向的人誤解為清高,把不善言談的人誤解為自傲。
人際間的真正理解,有時需要從換位思考中來,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想,換個角度替對方想想,往往會產(chǎn)生出“理解”的火花來。換位思考處人、處事、處理人際關系,可以收到相互理解的奇效、特效,結出友誼的碩果、社會和諧的碩果。社會上是如此,家庭里也同樣是如此,諸如,南方人與北方人生活習慣的相互理解,要尊重各自因地域差異,而形成的生活特點的不盡相同。青年人與老年人生活習慣的相互理解,要尊重各自的年齡差異而形成的生活習慣的不盡相同。就以我們家來說,炎熱的夏天,孩子們回來看望我們,一走進門,就好心地責怪我們,說:“大熱天,不開空調,怎么這么節(jié)省。”意思是說我們?yōu)槭讉€錢,何必自己虧待自己。其實,這是兒女們有孝心的一種誤解,誤解我們?yōu)槭″X,舍不得開空調。其實,我們哪里是為了省幾個錢,而是人老了,不適宜開空調,白天弄個電風扇刮刮,晚上睡覺時,弄個微風吊扇吹吹,既適宜,也適意。青年人離不開空調,老年人遠離空調,由于年齡上的差別,反映到日常生活中的差異,如果不換位思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
人們把“理解”比作是“橋梁”、“紐帶”,真是太恰當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太重要了,人人都需要理解,有了相互理解,就是用彼此之心,架起了理解的“橋梁”,彼此之間的交流、交往、友誼、合作、團結、共事,都在這座理解之“橋”上源源不斷地通過。與此同時,理解的“紐帶”作用也展示出來了,從相互理解到相互溝通,奏響一曲和諧之歌。
理解也是“金”,當一個人懂得了理解是“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中,學會提煉出理解之“金”,用來做人處世,用理解之“金”造就的真誠來做人處世,必將步入人生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