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的王阿姨退休以后喜歡上了踢毽子,每天早上到體育中心踢1~2個小時。她認為,踢毽子的運動強度適中,大家一起踢又有氣氛,是非常好的鍛煉。大約過了1年之后,她漸漸感到左膝關節疼痛,她以為堅持鍛煉就會沒事,不料過一段時間后,疼痛發展成腫脹,更糟糕的是,王阿姨的左膝已經蹲不下去了。
經過醫院檢查發現,王阿姨膝關節已發生嚴重的退行性變。
單腳支撐身體重量,膝關節易受損
近年來老年人因踢毽子造成或加重膝關節受損的病例越來越多。老人們在踢毽子時一般只用一條腿踢,另一條腿一直都作為支撐,這會把身體重量都壓在這條腿的膝關節上。而且,起踢一瞬間向下的爆發力和扭腰帶動的旋轉力給膝關節造成磨損,久而久之便會加重退行性變。此外,由于踢毽子動作單一,反復起踢一條腿,也容易損傷到膝關節的外側副韌帶。
不舒服,別繼續練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身體某一部位出現不適后仍堅持鍛煉,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這種不適往往是損傷和病變早期的表現,如果及時停止該部位的鍛煉,情況會好轉。但如果繼續踢下去,膝關節的退行性變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骨刺、骨關節炎等,典型癥狀是疼痛、僵硬、不能下蹲。正常人完全下蹲以后,大腿小腿的夾角應達30~50度,而王阿姨的左腿蹲到90度就下不去了。
60歲以上老年人盡量少踢毽子
醫生給王阿姨進行了手法按摩,再配合熱療等康復措施,又給她戴上護膝以限制運動,治療20多天之后,王阿姨的左膝已能完全下蹲。像王阿姨這種情況,經過及時對受損關節進行理療效果會較好,如果任由退行性變惡化下去,恐怕就得做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了。
因此,6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盡量避免踢毽子運動,尤其是肥胖的人,因為壓在支撐腿膝關節上的重量會更大。如果一定要踢,就要注意控制時間,避免玩花樣動作,特別是不要做“飛腳”踢毽動作,否則對膝關節傷害更大。
>> 小貼士
老人健身遵循“大中多”
大:大肌群參與運動,對心肺功能有較大的影響,并協助調整新陳代謝和神經活動。比如,做手指、手腕活動,心律基本無改變。做肩、肘關節和腰部等活動,這些關節都有大量肌肉群相附,所以整體運動效果更好。
中:運動速度和強度都要適中,不宜過快或過慢,過快運動強度偏大,過慢會引起活動肌肉的過分緊張用力,也不適宜。速度適中的運動包括各種形式的拳、操等。
多:鍛煉多以腹式呼吸為主。鍛煉中,一般要求在自然、不用力的基礎上,長吸一口氣,使氣運到小腹,然后再緩慢呼氣,完成一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