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發展的主要基調是“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為發展的主基調,但從微觀產業角度來講,不同的產業處于不同的發展周期,個體企業對于經濟和產業環境的感受與判斷各不相同,如何從這些“大不同”中梳理出各個產業發展的趨勢,對于企業經營者在“后危機時代”采取什么樣的增長策略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SAP中國區總裁張烈生:下一步我們的增長,跟“優勢增長”很有關系,這個增長不是簡單的加大力度,而是要精耕細作。
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梓木:對財產保險公司來說,投資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應該是雪中送炭,而你一旦指望它雪中送炭,就有可能是雪上加霜。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志強:每次經濟危機,都是對產業的一次調整,目前來看信息產業,還是起到引領整個社會發動機的作用,所以我個人看好信息產業。
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蔣錫培:適度的宏觀控制,嚴格的市場監管,再加上企業本身要自立,做到這三位一體,我們整個的產業才能健康發展。
北京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衛華誠:醫療政策出臺后,它的目標是明確的,但是中間的過程將如何發生,不夠清楚。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航:金融危機使我們在海外,由連續五六年60%-70%的年增長率降到負增長,而國內卻因為政府加大投資帶來了行業機會,但在國內的難點是行業結構有問題。北京國華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房超:由于整個經濟的基本面好,城鎮化政策會越來越快,加上其他支撐因素,總體看是很強勁的。
北京華旗資訊(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馮軍: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如果走到海外,能到那個地方建立品牌、服務、信譽,其實利潤非常高,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中國旅行社總社總裁莫躍明:國內服務業占的比重非常低,人均GDP卻已達到3000美元,人口基數大,又缺少大型的旅游集團,總的來說我很看好旅游產業的市場前景。
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前: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有三點啟發:首先要產業整合,第二要進行結構調整,第三企業要進行技術自主創新。
天津市中環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由華東:下一步真正能夠主導和引領全球經濟向前發展的這個經濟引擎是什么,可能是環保型,是清潔能源這些產業。
博斯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謝祖: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是因為政府的大量投入,內部的消費是否是真正的成長,其實大家都有所疑問。
科銳國際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勇:國外在人力資源服務領域有將近100多家上市公司,上萬億市值,但中國現在一家沒有。
艾利丹尼森亞洲零售信息服務集團總經理莊可誠:現在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注意到自己品牌的影響,不僅要在中國發展,還要走向國際。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田文果:通信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進入到產業相對比較集中的階段,我們在海外市場份額超過60%,現在海外市場逐步在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