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遠
(湘潭大學圖書館,湖南 湘潭 411105)
據CNNIC發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寬帶用戶達到3.2億,占總網民數的94.3%。[1]2009年4月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公布的“第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包括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閱讀等數字媒介閱讀開始普及,成年人各類數字媒介閱讀率為24.5%。在各類數字閱讀中,“網絡在線閱讀”排第一(15.7%)。[2]由此可見,網絡閱讀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在2009年9月網易讀書頻道正式上線并啟動了“公民閱讀”活動,在論壇上,專家們關于“網絡”、“公民”、“閱讀”三組詞匯的碰撞,又帶出了一個新的話題焦點:面對網絡功能愈加強大,公民的閱讀愈加多元化的時代,如何提高網絡閱讀的質量,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在“可供閱讀”的基礎之上,構建“可供學習和思考”的網絡環境成為未來的必然趨勢。[3]
網絡閱讀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紙質閱讀的新興閱讀方式,它的產生和發展依托于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也稱為“網上閱讀”、“在線閱讀”,即讀者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計算機及其附屬設備所負載的數字化信息為閱讀對象,通過人機互動來獲取包括文本、圖像在內的多媒體信息資源,完成意義建構的一種超文本閱讀行為。
1.2.1 閱讀環境的開放共享性
互聯網的興起塑造了一個信息面向全球開放與共享的網絡閱讀時代。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解決了讀者受時間和空間束縛的問題,實現了讀者自由遨游于信息海洋中的夢想。地球上的每一個讀者都可以通過網絡的鏈接隨時調用、按需索取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網絡資源的開放性使多個用戶在同一時間共享同一信息,如一個數據庫可被多個用戶同時檢索,同一文章可供多個用戶同時下載、瀏覽,體現了網絡資源特有的實時共享性。
1.2.2 閱讀資源的豐富多元化
與傳統書籍比較,網絡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網絡信息浩如煙海,內容包羅萬象,覆蓋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百科。而網絡更是一本變化無窮的書,基于多媒體技術建構的閱讀資料使得網絡閱讀的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2008年CNNIC21次報告,中國網頁數為84.7億個,年增長率達到89.4%。這些網頁中,動靜態的比例為0.92:1,動態網頁的比重在逐年增高。從網頁長度上看,網站總字節數已經達到198348GB,平均每個網頁的字節數為23.4KB,比2007年同期的27.3KB有所降低。從網頁內容上看,仍是文本居多,占到網頁總數的87.8%,其次是圖像,音頻和視頻網頁數量仍舊相對比例不高(如圖1)。[4]
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這些有色彩的、有聲音的、靜態的、動態的超文本,形成一個鮮活生動、豐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
1.2.3 閱讀過程的實時互動性
雙向互動功能是網絡閱讀的最大亮點。讀者在閱讀時,可以同步地跟帖或在BBS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使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變成別人的閱讀對象,甚至會得到相應的、及時的反饋信息。閱讀的參與性改變了傳統文字閱讀的單向性,從而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大提高了讀者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及時地鞏固了閱讀效果。讀者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能達到激發閱讀想像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的最佳效果。網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突破了傳統的閱讀習慣,實現了讀者與閱讀文本之間的動態交互,張揚了讀者的個性,滿足了讀者實時互動交流的需求。

1.2.4 閱讀途徑的方便快捷性
網絡這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每天都在不斷地更新和擴充,其高效的動態更新和快捷的實時傳遞,減少了中間環節,更大程度地拓展了讀者的視野,使得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信息,甚至通過網絡可以讀到一些平時生活中不容易讀到的資料。網絡閱讀更適合上班勞累的白領一族,因為上了一天班,身心疲憊,選擇在家網絡閱讀,既舒適又方便快捷。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強大的檢索功能,使得讀者能夠按需取材,及時地檢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相關信息。
從閱讀環境來說,紙本閱讀的空間是私人化的,而網絡閱讀的時空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廣域性。從閱讀的內容和方式來說,網絡閱讀的現代化、超文本、多媒體以及高效率,使得網絡閱讀成為以網狀結構方式組成的立體式、交互式、跨時空“超媒體”。
1.3.1 淺閱讀
在知識和信息總量日益膨脹的今天,讀者雖瀏覽了很多網絡信息,卻可能得不到足夠的精神營養,知識學習的文化底蘊可能越來越淺薄,尤其是很多需要花精力去獨立安靜思考和仔細咀嚼的讀物與文獻在網絡閱讀的方式下是很難實現。沒有專一的志向造成了閱讀興趣的泛化和情感的缺失,甚至造成注意力、思維力、鑒賞力等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減弱和退化。因此評論家謝璽璋說:“這些年來的網絡的閱讀,還有寫作,品質其實是很差的。”他表示網絡閱讀追逐的是“淺閱讀”和“商業化閱讀”。[3]這種一目十行的快餐式的“淺閱讀”方式帶來的結果是讀者囫圇吞棗般地瀏覽信息,根本沒有時間仔細思考,無法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含義,獲取的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閱讀價值大打折扣。
1.3.2 閱讀質量難辨
由于互聯網可以跨越時空,網絡信息的傳播不受地域與時間的制約,網絡信息的發布可以隨心所欲,而這些隨時產生的龐雜的信息必然有很多沒有經過嚴格篩選而直接呈現給讀者,網絡文本的質量不能得到保證,經常出現用字不規范、不準確現象,且內容蕪雜,良莠不齊。尤其是高點擊率和商業利益的驅動,使暴力、色情和低俗小說成為網站力推的“主打”話題,占據著醒目位置。不少網絡閱讀者不能正確辨別和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以至于成為網上色情、暴力和電子游戲的俘虜,有些“網蟲”甚至完全被網絡所異化,變成了網絡的傀儡。于是,近年來呼吁“提升網絡閱讀質量”的聲音越來越高。另外,很多網絡學習者不敢輕易購買互聯網上的論文下載資料,其原因也是由于質量得不到保障,怕擔風險。
1.3.3 閱讀效率低下
網絡信息發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質量監控和管理機制,導致了網絡信息的過度泛濫,有用信息往往淹沒在海量的無用信息之中,給讀者的選擇增加了難度,要想在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閱讀對象,是對網絡閱讀者的一大挑戰。讀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很容易迷失在網絡里,無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此外,網絡閱讀的干擾也多,一會兒彈出個信息,一會兒彈出個廣告,思路很容易被打斷,很難靜下心來仔細閱讀。因此網絡閱讀的復雜性和跳躍性,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迷失初始目標和既定方向。當讀者一打開網頁,開始瀏覽和點擊,眼球會隨著網上的諸多超文本鏈接轉,縱情于網絡信息瀏覽,不利于人腦對專業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縝密的推理,造成閱讀效果的散亂而無功。
1.3.4 身心健康受損
網絡閱讀會對讀者身體產生一定的危害性。第一,長期在電腦上閱讀對讀者視力不利,并誘發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第二,長時間操作電腦,容易使讀者的頸部、背部、腰部等產生疾病。第三,電腦微波和低頻電磁輻射容易引起讀者中樞神經失調,還會導致諸如短暫失去記憶、暴躁及抑郁心理等;此外,對女性讀者還易造成生殖機能及胚胎發育異常等疾病。第四,豐富多彩的網絡閱讀體驗,使青少年逐漸養成了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習慣,對網絡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導致他們與同學、老師和家長的交流明顯減少,在處理問題時缺乏正常溝通,進而導致人際關系的不適應,甚至出現一些偏執情緒。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網絡閱讀對中小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和正常人格的形成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另外,網絡上許多不良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等肆意傳播,對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最后,從安全性角度來看,網絡閱讀還面臨死機、斷電及計算機病毒入侵等現象,加重了讀者的心理負擔。
第一,進一步完善相關網絡法律法規,從制度上嚴控不良網絡信息的發布與傳播,強化對垃圾信息的防范,規范出版行為和市場秩序,以確保網絡環境的有序運行。第二,建立信息過濾機制,讓知識正確而有效地傳播,創造優質的閱讀環境。比如校園網和圖書館網頁應采取網絡安全防范措施,對網上信息進行分析和監控,提高網絡技術安全水平。在網絡上建立智能防火墻,啟用分級過濾軟件,開發研究反病毒技術;建造政治、經濟、文化的過濾網站,主動將不安全服務與不良信息抵擋在外,不斷提高網絡的自身免疫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入侵。第三,為了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要加強網絡管理部門的監管和查處力度,深入開展“掃黃打非”行動,堅決清除各類淫穢色情出版物;對于管理不嚴,存在違法現象的網站進行嚴厲處罰,追究其法律責任。第四,要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和網絡倫理規范的塑造,在全社會形成維護網絡文明的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另外,我們還可以嘗試建立網絡環保責任制,開展網站環保目標責任制試點,建立獎罰分明的網絡環保績效評估機制,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閱讀環境。
第一,網絡閱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能力,這既是順利進行網絡閱讀的前提條件,也是影響網絡閱讀速度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第二,由于網絡信息的繁雜,要求讀者要具備迅速檢索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獲得和利用網絡信息,這也是提高網絡閱讀效益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準確鑒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使得一些虛假的知識信息更具有蒙蔽性,在閱讀探索的過程中若不能及時辨別,將會直接影響閱讀的效率及閱讀探索的目的。因此要加強網絡閱讀檢索指導,培養讀者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閱讀實踐中養成信息選擇的能力。第三,培養正確的網絡閱讀定位和目標。在網絡閱讀中,面對海量信息,讀者必須明確自己的閱讀定位和目標,防止“網絡迷航”。根據閱讀的目標,合理分配閱讀時間,抑制與閱讀主題無關的信息干擾,積極利用網絡導航功能,在海量信息中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閱讀文本,提高閱讀效率。第四,積極倡導網絡深閱讀。大力建設專門針對青少年的經典文獻、主流文學、益智科學的網站,積極維護網站的有序運行,并及時更新和完善網站內容,加強網上即時交流和互動,引導讀者進行網絡深閱讀。通過網絡及時發表評論,與其他讀者溝通和交流,為讀者營造一個可供學習和思考的閱讀環境。第五,加強心理咨詢,完善讀者人格,合理安排網絡閱讀時間,注意大腦的休息。
知識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之一,依托數字資源的深層次服務是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各地圖書館在新形勢下,要打破因循守舊的思想,以讀者為中心,積極探索和建立外向型圖書館的服務手段,充分利用新技術,為網絡讀者提供閱讀引導的工具,加強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吸引更多的讀者進入互聯網上的圖書館接受服務。例如,深圳圖書館建立了以數字圖書館為核心的大型應用系統,是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系統中最優秀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之一。它的數字資源門戶有效集成了圖書館內外的各類資源和應用,為讀者提供資源導航、資源檢索、原文傳遞、虛擬參考咨詢、個性化信息服務等一站式的服務。其目標是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該館的資源與服務,在互聯網上為每個讀者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圖書館”。目前在這個“圖書館”內,每個讀者都擁有26萬冊電子書、3000余萬篇報刊全文等數字資源,讀者通過數字資源服務門戶可以真正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資源”。[5]
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學習深圳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服務經驗,針對各地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將本地圖書館館藏資源數據化,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數據庫。數字資源庫中包括中文數字資源群、引進國外的專題數據庫,通過網絡系統實現大部分地區圖書館文獻資源的聯機采編和館際間互借,在互聯網上打造本地圖書館的服務陣地,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方便讀者及時、高效地獲取有價值的資料。同時以讀書論壇、讀者園地、讀者聯誼會等形式開展活動,有利于加強讀者與數字化公共圖書館的互動、讀者與作家學者的互動、讀者與讀者的互動,這樣能進一步促使數字化公共圖書館的完善與及時更新,提供一個健康、和諧、優質的網絡閱讀社區。
網絡閱讀是數字化時代的產物。網絡閱讀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幫助讀者便捷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創建虛實融合的學習情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塑造互動化、多元化與個性化的學習環境;而龐大海量的信息垃圾,也使得大量的網絡讀者無所適從。因此,要克服網絡閱讀信息泛濫的這種弊端,就必須提高網絡閱讀質量,優化網絡閱讀環境,積極推進閱讀型社會的建設。
[1] CNNIC發布報告稱中國網民突破3億.[2009-07-16].http://tech.163.com/09/0716/13/5EBL0F7500093HH0.htm l.
[2] 王揚.中國出版科研所發布“第六次全民閱讀調查”成果.[2009-04-22]http://www.chuban.cc/yw/200904/t20090422_47512.htm l.
[3] 呼喚“有質量的網絡閱讀”.[2009-09-04].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9/04/content_886982.htm.
[4]CNNIC21次報告:中國網頁數為84.7億個.[2008-01-16].http://it.sohu.com/20080116/n254701430.shtm l.
[5] 肖衛東.深圳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服務探索與實踐[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3):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