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梅 (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 廣東 廣州 510642)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在成長中面臨著日益增多的社會壓力,在學習、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與挫折,以致近幾年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應形成多部門參與、多途徑指導、多形式教育、多方面咨詢、多方法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1]。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信息中心,可以通過豐富的館藏資源優勢,從讀者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完善其人格,以彌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力量的不足。
館藏資源是圖書館進行讀者服務和信息開發的基礎,圖書館在采訪文獻資源前必須要了解讀者的需求,這是提高讀者服務和情報服務質量的有力推動力量[2]。本次對全校范圍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資源需求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大學生利用圖書館的情況、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學生對心理健康資源的需求狀況及圖書館在為讀者服務過程中達到的效果,掌握學生的心理資源需求傾向,為圖書館制定關于心理健康資源方面的館藏策略和進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筆者本次調查的時間為2009年4月,并采用紙質問卷調查方式、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在圖書館總館和分館的流通部、期刊部以及學生宿舍等地點分別進行。
調查對象覆蓋面廣,涉及22個院系、80個專業,約有4 000人,約占全校總人數(3.9萬)的10%。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利用圖書館情況、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學生對心理資源的需求情況及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4個方面。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 000份,回收問卷3 903份,回收率為97.6%。其中,有效問卷3 760份,有效回收率為94%。調查對象以本科生為主,本科生占調查總人數的95.7%,研究生占調查總人數的4.36%。由此可見,本次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過對學生利用圖書館情況的調查,分析他們對現有館藏資源的利用能力與情況,進而了解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條件。從表1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約83%)學生每周到館至少1次,這說明圖書館是讀者獲取文獻信息的主要場所,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優勢和基礎條件。
3.1.1 學生到館頻率
由表1可知學生到館頻率。

表1 學生到館頻率調查
3.1.2 學生對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了解程度

表2 學生對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了解程度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生熟悉并充分利用館藏,通過閱讀的自助方式來提高心理素質。從表2可以看出,一年級學生對圖書館資源不太了解或很少了解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3.33%,基本了解的占46.20%。由于本次調查是在新生入學接近一年時進行的,這個數據說明圖書館對新生入館的宣傳教育還是不夠。而其他年級對圖書館資源的了解相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要更為熟悉些,但也有待加強。這說明圖書館還沒有充分挖掘現有館藏資源潛力,今后要加大對館藏資源的宣傳工作。
3.1.3 學生查找資料的方式

表3 學生檢索能力調查
檢索是獲取信息的基本手段,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信息能力。從表3可以看出,51.8%的學生具備信息檢索能力且會運用檢索方法;39.3%的學生具備信息檢索能力但還沒有認識到檢索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只偶爾使用檢索查找資料;還有8.9%的學生不會檢索,是盲目的、隨意的閱讀。圖書館今后還需要加強對讀者獲取信息能力的培訓,以有效提高館藏文獻的利用率。
3.2.1 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類型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進行調查是本次調查的基礎,只有了解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該項調查采用多項選擇題和主觀題相結合的方式,以年級來劃分調查對象。從表4可以看出,除一年級學生外,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對就業和學業的困惑,其次是對社會現象的困惑。一年級新生剛入學,由于大學階段與高中階段的學習方法完全不同,所以一年級學生對學業的困惑較多;其次,由于不適應新環境,人際交往也有較大問題。因此,新生入館宣傳教育可加強對其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方面的閱讀引導。而四年級學生對就業的困惑比例相對更大一些,這說明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就業危機感,

表4 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類型
應加強對這個年級的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
3.2.2 緩減學生心理壓力的方式

表5 緩減學生心理壓力的方式
了解緩減學生心理壓力的方式是圖書館對學生進行心理閱讀輔導的一個重要指標。本題也是采用多項選擇的方式。從表5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選擇積極的方式緩減壓力;只有14.1%的學生選擇消極的方式——“悶在心里”,這部分學生是極易產生心理障礙的。筆者對這些學生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其中女生占大多數,而且多數來自農村,所以有必要特別關注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另外,在各種積極的緩減壓力的方式中,有28.9%的學生選擇了到圖書館看書,這說明閱讀也是學生緩減心理壓力另一個重要途徑。相對地,只有4.04%的學生選擇了向心理中心咨詢,由此可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力量很薄弱,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補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充分挖掘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潛力、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資源的閱讀引導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只有研究學生的閱讀傾向和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才能分析出學生的需求傾向,改善圖書館的館藏結構,因此對學生心理健康資源需求的調查是本次調查的重點。
3.3.1 讀者為緩減心理壓力而選擇的資料類型

表6 讀者為緩減心理壓力而選擇的資料類型
從表6可以看出,傳統的印刷型文獻仍是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心理釋放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圖書,由于攜帶方便、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是任何載體形式都無法取代的。當讀者需要減緩心理壓力時,選擇電子文獻或網絡資源的僅占7.77%,這說明圖書館對數據庫的宣傳工作做得不夠[3],這部分館藏資源的潛力有待挖掘,信息部今后應加強對數字資源的宣傳與對數字資源使用的教育。
3.3.2 讀者對心理圖書的閱讀傾向
表6的調查結果表明,中文圖書是讀者緩減心理壓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圖書館有必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在閱讀心理圖書時選擇的圖書類別,從側面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資源的需求。

表7 讀者傾向的心理圖書的類型
從表7數據可知,讀者閱讀的心理健康資源方面的圖書主要涉及文學類、社科總論、哲學類、醫學類、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這五大類。文學類圖書是深受廣大學生喜愛和被廣泛接受的,好的文學作品能緩減學生心理壓力,使其心情得到釋放,因此讀者對此類圖書的需求較高;哲學類圖書中的美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圖書可以幫助學生領悟人生哲理,解決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困擾,因此也較受歡迎;社會科學類圖書中涉及兩性問題、戀愛家庭、婚姻的圖書,尤其是內容涉及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求職面試等的圖書,也是比較受大學生關注和歡迎的;醫學類圖書涉及健康保健知識,心理保健類圖書尤其受關注;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圖書中,一些關于出國留學、學業(如畢業論文設計)方面的圖書較受學生歡迎。表8的數據顯示,目前文學類圖書占現有心理資源圖書的比例排名第一,醫學類排名第二,哲學類排名第三,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排名第四,社會科學類排名第五。表7與表8的對比分析說明文學類圖書館藏所占比例相對合理;哲學類與社科總論類的需求排名分別是第二、第三,而實際這兩類圖書在心理資源圖書中所占比例的排名分別是第三和第五,這說明這兩類圖書的館藏比例過小,圖書館要加大對這兩類圖書的采訪比重;醫學類、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的需求排名低于館藏比例排名,說明這兩類圖書的館藏略多,其原因可能是圖書館對這兩類圖書的導讀工作做得不夠,讀者對其不了解,所以文獻需求不大;也有可能是這兩類圖書的采訪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導致讀者需求不大。因此,圖書館有必要對這幾大類圖書的具體流通情況進一步做定量統計調查分析,找出優化館藏的最佳方案。

表8 各類圖書占現有心理資源圖書的比例
3.3.3 讀者對館藏心理資源的滿意度

表9 讀者對館藏心理資源的滿意度
從表9可以看出,75.2%的讀者對目前圖書館心理資源的館藏狀況比較滿意,24.8%的讀者感到其對心理資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需要圖書館進一步優化館藏資源,并做好館藏資源的宣傳工作,以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
3.4.1 圖書館緩減學生心理困惑應采取的措施
圖書館為了進一步做好對學生心理的教育與引導,特別進行了以下調查,為服務工作提供參考與依據。本題采取多項選擇題和主觀題相結合的方式。從表10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圖書館推薦心理資源書目、設立心靈窗口、設立心理資源特別書架等方式能夠緩減學生的心理困惑,這說明學生還是比較喜歡通過圖書和網上聊天的形式接受心理輔導,這為圖書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參考方向。

表10 圖書館緩減學生心理困惑應采取的措施
3.4.2 讀者對圖書館的服務、環境建設的建議

表11 讀者對圖書館的建議
從表11可以看出,57.8%的學生希望加強館藏資源建設,這說明目前的館藏資源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圖書館采訪部門應加強與讀者的溝通,使館藏結構與讀者需求相符。38.5%的學生希望圖書館加大讀者培訓力度,增強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能力,這說明讀者對增強自身信息利用能力有很強烈的愿望。37.9%的學生要求圖書館改善閱讀環境,如有的學生提出書車輪子發出的噪音影響讀者閱讀,還有的提出閱覽桌太少。圖書館要逐漸完善這些服務設施,盡量滿足讀者的需要。另外,24.9%的學生要求館員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加強自身素質,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調查結果顯示,相當多的讀者要求圖書館建立推薦心理資源書目,說明讀者不再滿足于圖書館提供的借還書、普通閱覽服務,而是需要從圖書館獲得有效的資源。圖書館要想滿足讀者的需求,就要提高服務水平,除了合理配置館藏資源外,還要對現有的文獻資源進行挖掘、加工與整合,建立推薦心理健康資源書目,通過書目引導學生閱讀,提高文獻的利用率。這需要館員有較高的素質,因此提高館員素質是圖書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出,讀者更愿選擇網上在線交流的方式緩減心理壓力。這種方式的隱蔽性強,對于心理有困惑而不愿意公開自己秘密的學生讀者來說,圖書雖然可以疏導心理壓力,但由于圖書具有普適性,不能提供個性咨詢,而在線交流則不用面對面地交流,又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困惑,因此圖書館可以利用網站開設網絡心理咨詢熱線,聘請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或心理學家在網上解答心理咨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心態。此外,圖書館還應充分挖掘電子資源的優勢,開設有特色的讀書網站,用健康、積極的信息資源占領網絡文化陣地,引導學生摒棄網上垃圾信息;同時,這有利于讀者在網上進行交流,將自己認為好的圖書推薦給同學,互相排憂解難。
針對目前讀者主要存在的就業和學業心理困惑,圖書館可以定期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學業指導講座等活動。例如,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信息部開通了“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網絡課程資源庫”,這是一個根據高校學生深造、就業、創業等各種實際需求,專為幫助大學生提升能力而精心打造的精品培訓課程庫,該資源庫的全部課程均由高校和社會上的輔導權威、各領域的頂級專家、創業領域的先導者等錄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省下大筆的輔導費,而且效果反映也不錯。圖書館應開展類似的活動與講座,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和學業能力,減緩他們的心理壓力。
調查結果表明,我們現有資源還沒有充分地被讀者利用,這一方面是由于圖書館的宣傳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讀者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能力較弱,需要培訓與加強。因此,圖書館信息部要有計劃地開展讀者培訓,擴大讀者培訓的覆蓋面,為讀者講解信息檢索知識和一些數據庫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利用圖書館的能力;同時向讀者宣傳圖書館館藏資源狀況,幫助其了解圖書館,從而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
良好的閱讀環境除了能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還有利于改善讀者的不良情緒。閱讀環境包括圖書館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及人文環境。圖書館外部環境的改善指的是圖書館建筑物應與周圍的小路、草坪、樹木、假山、石凳等搭建和諧的氛圍;內部環境改善指的是圖書館內部裝修、墻壁上的名人警句和藝術畫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為讀者提供安靜、寬敞、舒適的閱覽環境,讓讀者暢游于書的海洋,心靈得到釋放;人文環境改善指的是提高館員的服務態度、文化素養和服務水平,給予讀者以人文關懷,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圖書館的各項工作都要將讀者的需求作為指導方向,只有不斷完善與讀者的溝通交流模式,才能提高服務質量。因此,要經常開展調查活動,形成一種讀者與館員溝通互動的機制。另外,圖書館要定期對讀者借閱心理類圖書的流通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定量分析各類文獻的利用率與館藏結構之間的矛盾與差距,不斷調整館藏比例、提高館藏質量,從而優化館藏結構。
[1]肖林毅. 高校館發揮大學生心理教育職能探析[J].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07(4):34-36.
[2]方勝華, 鄒麗紅. 高校學生讀者閱讀心理與傾向的調查分析[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2006(6):86-89.
[3]張秀芳, 劉亞子, 鄔淑珍. “大學生心理健康資源需求狀況”分析——以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的問卷調查為例 [J]. 科技促進發展, 2007(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