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麗 魏日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發生率高,較常見,約占消化內科門診的30%,在西方國家發病率高達20%~40%,且嚴重程度輕重不一。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許多學者認為,FD與精神狀態(焦慮與抑郁)及心理因素有關[1]。我們對50例確診為FD的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20例給常規胃動力藥或質子泵抑制劑加消化酶治療,治療組30例在上述常規基礎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1片,中午服1片,療程4周,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組50例FD病人均來源于2007年1月以來消化科門診。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35歲;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61~65歲,平均年齡36歲。所有病人均作胃鏡、B超、肝功、血、尿、糞常規檢查。
1.2 入選標準(1)上腹痛、餐后腹脹、早飽、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超過4周;(2)胃鏡檢查未發現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3)實驗室、B超、X線等檢查排除肝膽、胰、腸道器質性病變;(4)出外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心臟病、精神病;(5)無腹部手術史。
1.3 方法 上腹疼痛、反酸、惡心、嘔吐者給雷貝拉唑10mg、1次/日、晨起空腹服;餐后腹脹、早飽、噯氣者給多潘立酮10mg、3次/日,餐前15分鐘服,所有患者均加用消化酶達吉2片、3次/日,餐前15分鐘服。此外,治療組每天加用黛力新(丹麥靈北制藥),晨起及中午各服10.5mg,療程4周,其間停用其他藥物,癥狀完全消失者,門診隨訪半年。
1.4 療效判定 (1)1周內自覺癥狀消失者為顯效;(2)1周內自覺癥狀好轉或2周自覺癥狀消失者為有效;(3)2周內自覺癥狀未緩解者為無效;(4)療程結束后4周內再次出現癥狀為復發。
1.5 統計學處理 用x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治療組30例顯效18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96.7%,復發2例,對照組20例顯效3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60.0%,復發9例。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0.01)復發率少于對照組(P<0.01)。
兩組病人不良反應輕微。治療組大便次數增加1例,便秘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對照組大便次數增加2例,便秘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兩組差異無顯著意義(P<0.01)。不良反應均未給予治療。

表1 兩組主要癥狀改善率比較

表2 兩組療效結果比較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未明,與胃腸動力失衡、內臟感知過度、精神心理障礙、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有關。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顯示,FD與精神因素有關。多數患者,尤其頑固性患者較健康人更具神經質,表現有焦慮、憂郁、易緊張、易激動、恐懼。本組80%患者有精神癥狀。精神緊張是胃潴留和繼發上消化道癥狀的重要原因[2],精神因素影響交感、副交感神經,進而影響胃腸分泌和運動功能。
由于FD患者大多伴有焦慮、抑郁癥狀,故在對消化道癥狀作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抗抑郁藥改善患者的胃腸道癥狀。國內陳正言(1994)、張永利(1995)、賈霖(1997)等分別報道了特異性多巴胺2(D2)型受體阻滯劑舒必利或酚噻嗪類安定藥奮乃靜與促胃動力藥合用治療FD,療效明顯優于單純使用促動力藥,傳統的三環類抗抑郁藥如丙咪嗪、多慮平等能明顯緩解抑郁癥患者的胃腸道癥狀,但因對該藥的耐受性差,并有低血壓,傳導阻滯等副作用。臨床應用于FD或IBS(腸易激綜合癥)的治療安全性較差,患者難于接受[3-6]新一代抗抑郁藥選擇性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解決了這一難題。SSRIs與三環類相比有四大優點:(1)SSRIs治療指數高,急性過量服藥無需干預,患者仍可存活;(2)SSRIs不良反應較少,與劑量和5-HT抑制相關,因不良反應所致的停藥率較低;(3)作用廣譜獨特,對三環類無效的患者及抑郁相關障礙如強迫癥均有效;(4)SSRIs大多數患者無需加藥,起始劑量一般就是治療劑量,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由于SSR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臨床醫師有效治療合并內科疾病的抑郁癥的能力[7]。而黛力新是小劑量氟哌噻噸(0.5mg)與小劑量美利曲辛(10mg)的合劑。前者作用于突觸前膜多巴胺自身調節受體(D2-受體),促進多巴胺的合成和釋放。使突觸間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后者可抑制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再攝取,提高突觸間隙的單胺類遞質的含量。二者綜合作用調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減少錐體外系癥狀和抗膽堿能副作用的發生。我們對FD病人在相應治療基礎上加用黛力新,隨著抑郁、焦慮癥狀的改善,患者上腹痛、早飽、餐后腹脹、噯氣、惡心、反酸得等癥狀亦能迅速減輕,并最終得到緩解,而且復發率明顯減少,值得臨床應用。文獻報道[8],黛力新主要副反應是輕微口干,輕度便秘,視物模糊,疲乏感和震顫,本文1例便秘,1例腹瀉,未行停藥,未觀察到其他不良反應。
[1] 李云文,王萍.莫沙比利聯用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J].醫學導報.2002;21(6):369.
[2] 柯美云,戰淑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理[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5;15(1):3.
[3] Gruber AJ,Hudson JI,Pope HG Jr.The management of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disorders on the interface of psychiatry and medicine[J].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6;19:351-369.
[4] 陳正.奮乃靜在治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評價[J].臨床薈萃,1994;9(9):978-979.
[5] 張永利.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治療對策[J].臨床薈萃,1995;10(10):475.
[6] 賈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癥狀的治療對策[J].美國中華心身醫學雜志,1997;(1):243.
[7] 彭麗,梁浩.抑郁癥與消化道功能性疾病[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7):601-602.
[8] 唐振鐸.治療抑郁癥的新選擇[J].醫學進展,1998;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