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波,劉方,鄧為難,張玲,李準
(1.貴州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研究所,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貴州貴陽55003)
貴州省已查明的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為5.04×1010t,居全國第5位。該省含煤面積占總面積的40%以上,除東部地區(qū)外,省內各地多有產出,主要集中于西部的盤縣、水城、六枝和織金、納雍、大方等縣,其次在中部的貴陽—安順地區(qū)。煤是貴州省最重要的能源礦產,在發(fā)展貴州省經濟中具有顯著的作用[1]。但是,該省大部分煤礦含硫量較高,含硫多在1%~4%。煤礦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煤矸石,由于煤矸石含有SiO2,Al2O3以及鐵、錳、硫等常量元素,還有鉛、錫、汞、砷、鉻等微量重金屬元素,在自然的風化過程中一些有害有毒元素會不斷的釋放出來,在大氣降水的沖刷和淋溶作用下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對周邊溪流水質造成嚴重污染,并通過食物鏈等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健康[2-8]。該省山區(qū)已關閉大量的小煤礦,但大量矸石堆置地表,在自然風化和降雨作用下,矸石中污染元素不斷析出,已對周邊的溪流及農田產生明顯的污染,成為當地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7]。研究大氣降水—徑流過程中煤矸石堆場主要污染元素的遷移特征,有助于人們了解關閉煤礦區(qū)煤矸石堆放過程中污染物釋放及遷移對水環(huán)境質量產生的影響,探討煤矸石堆場污染控制的生態(tài)技術。因此,本研究選擇貴州省中部典型的關閉煤礦區(qū),采用無界徑流小區(qū)法設置試驗區(qū),研究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中主要污染物含量的變化及其對周邊地表水體質量的影響,為制訂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減少煤矸石中污染物向水體的遷移及改善煤矸石周邊水環(huán)境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貴州省中部地區(qū)屬于中亞熱帶氣候類型,年降雨量一般在1 100~1 200 mm,但多集中4—8月份。該區(qū)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壤多為碳酸鹽巖石發(fā)育的石灰土以及砂頁巖發(fā)育的黃壤,林地生長的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油茶以及闊葉樹,旱地主要種植作物為玉米、小麥和烤煙等。調查煤礦區(qū)所在地為貴陽市花溪區(qū)麥坪鄉(xiāng),麥坪鄉(xiāng)是貴陽市的重要產煤區(qū),歷史上曾擁有大小煤窯200余口,到1996年該鄉(xiāng)通過煤窯整治后還有62口。目前,麥坪鄉(xiāng)僅存22口符合國家要求的煤井,大部分煤窯被關閉。由于煤礦經過多年開采,廢棄的煤矸石堆積成山,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壞局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煤礦區(qū)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嚴重,煤矸石堆場的排水及地表徑流對周邊水環(huán)境產生嚴重的污染。
為了使取得的樣品具有代表性,在關閉煤礦區(qū)內選擇煤矸石堆場較多的小流域,從井口附近沿流水方向,按一定的距離設置觀察點。在典型的煤矸石堆場上,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采用無界徑流小區(qū)法設置徑流收集槽[9],在同一時間的自然降雨下對不同類型的煤矸石堆場(6個)進行地表徑流樣品收集,采樣時間分別于2008年5月15日(大雨,降雨強度為40~50 mm/h)和8月10日(中雨,降雨強度為20~30 mm/h)。同時,在徑流收集槽中收集表層0—5 cm干涸的沉積物混合樣品。沉積物帶回到試驗室后,自然風干,然后用研缽碾碎過2 mm篩,密封保存待用。
采用的方法是在靜置和擾動下沉積物浸水一定時間后,測定沉積物中污染物釋放入上層水體的數量。所謂靜置釋放試驗是指在靜水條件下進行的釋放試驗,而擾動釋放試驗是模擬水體處于一種流動狀態(tài)下的釋放試驗,具體操作為每天定時把裝有沉積物和水的三角瓶放在振蕩器上振蕩5 min,振蕩強度相同。靜置和擾動試驗都分別在體積為250 ml的三角瓶中進行。
試驗所用的水樣為蒸餾水。試驗前先測定所用沉積物的含水率,試驗進行時分別取20 g的樣品和200 ml的蒸餾水,使沉積物與水樣按1∶10的體積進行 ,試驗開始后,第 3,7,14,28 d,分別對沉積物上層的溶液進行過濾,得到待測水樣,對水樣的pH,電導率,Fe,Mn等項目進行測定。
量取200 ml徑流液離心后通過0.45 μ m 濾膜,測定過濾后水樣污染物濃度。同時,測定沉積物的上層溶液。按國標分析方法(GB3838-2002)對水樣進行測定[10],即pH采用玻璃電極法測定,電導率采用電導率儀法測定,SO2-4采用絡酸鋇比色法測定、Fe采用鄰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測定,Mn采用高碘酸鉀氧化光度法測定。
在天然降雨量較大的條件下,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出現明顯的差異。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水的pH值變化范圍達2.64~6.38,SO2-4 濃度變化范圍達25~690 mg/L,Fe和Mn濃度的變化范圍分別為0.10~74.5 mg/L,0.97~38.8 mg/L(表1)。說明關閉煤礦區(qū)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水具有低pH值和高SO2-4 ,Fe,Mn含量的特點。

表1 不同類型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中溶解態(tài)污染物濃度變化
關閉煤礦周圍的溪流來水主要是地表徑流,其水質與徑流水質量密切相關。由表2可見,關閉煤礦周圍的溪流水體中污染物濃度與離煤礦井口距離有關。在煤礦區(qū)小流域內,離井口距離近,水體的pH值低;,Fe,Mn的濃度高。隨著距離的增加,水體的pH 值逐漸增加,電導率及SO2-4 ,Fe,Mn濃度也不斷下降。

表2 雨季煤矸石堆場周邊地表水體水化學指標值變化
以《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限值為250 mg/L,Fe為0.3 mg/L,Mn 為0.1 mg/L)來進行評價。在關閉煤礦井口周圍100 m范圍內,溪流水體的pH 值達2.46~2.82的濃度達387~950 mg/L,超過了標準限值的0.5~2.8倍;Fe和Mn的濃度分別為32.6~86.4 mg/L,11.6~27.4 mg/L,均超過標準限值的108~270倍。受污染流水的影響,稻田水質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體的pH值達3.73,Mn的濃度達11.0 mg/L,超過了標準限值的110倍。在距井口300 m外,Mn的濃度仍超過標準限值的10倍。說明關閉煤礦區(qū)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污染物遷移對附近水體會產生明顯的污染。
由表3可以看出,徑流沉積物浸水3~28 d(靜置或擾動)后,其上覆水的污染物濃度也發(fā)生明顯變化。在浸水一周前,pH值達2.88~3.47的濃度變化達20~130 mg/L;Fe和Mn濃度變化分別達0.15~2.4 mg/L,0.4~1.5 mg/L。浸水兩周后沉積物上覆水的pH值達2.78~3.71的濃度變化達45~167 mg/L;Fe和Mn的濃度變化分別達0.8~3.9 mg/L,1.8~2.8 mg/L。可見,隨著時間的延長,沉積物中,Fe,Mn不斷被釋放,特別是Fe和 Mn。因此,沉積物上覆水酸性增強,污染強度增加。
以《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為評價標準,靜置和擾動條件下沉積物上覆水的pH值范圍遠超出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沉積物上覆水中的濃度范圍低于標準值;但Fe和Mn濃度遠超過標準值;浸水一周前,Fe的濃度超過標準值2~8倍,Mn的濃度超過標準值4~15倍;浸水兩周后Fe的濃度超過標準值3~10倍,Mn的濃度超過標準值18~28倍。因此,徑流沉積物在下次降雨或積水的條件下,其Fe和Mn的釋放對上覆水質也產生明顯的影響。
(1)關閉煤礦區(qū)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的pH值變化范圍達 2.64~6.38,主要污染物以,Fe,Mn為主;其中含量變化范圍達25~690 mg/L,水溶態(tài)Fe和Mn含量的變化范圍分別為0.10~74.5 mg/L,0.97~38.8 mg/L;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煤矸石類型及降雨強度的影響。

表3 靜置和擾動條件下沉積物上覆水中水化學指標值的變化
(2)受煤矸石堆場地表徑流的影響,廢棄煤礦井周圍100 m范圍內,溪流水體的 pH值達2.46~2.82的濃度超過了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限值的0.5~2.8倍;Fe和Mn濃度超過了標準限值的108~270倍。隨著離井口距離的增加,污染物的濃度逐漸下降。
(3)徑流沉積物淹水3~28 d后,上覆水體的pH值達2.78~3.71的濃度變化范圍達27~160 mg/L;Fe和Mn的濃度變化范圍分別達0.3~3.9 mg/L,0.6~2.8 mg/L;Fe濃度超過標準限值的2~10倍,Mn濃度超過標準限值的4~28倍。徑流沉積物Fe和Mn的釋放對上覆水質也產生明顯的影響。
[1] 韋天嬌.論貴州煤礦的資源優(yōu)勢及開發(fā)戰(zhàn)略[J].貴州地質,1996,13(1):93-97.
[2] 岳梅,趙峰華,任德貽.煤礦酸性水水化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地球化學信息研究[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4,32(3):46-49.
[3] 王輝,郝啟勇,尹兒琴,等.煤矸石的淋溶、浸泡對水環(huán)境的污染研究[J].中國煤炭地質,2006,18(2):43-45.
[4] 郝啟勇,尹兒琴,劉波,等.不同類型煤矸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探討[J].中國煤炭地質,2008,20(8):23-25.
[5] 武強,董東林.煤礦開采誘發(fā)的水環(huán)境問題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2,31(1):19-21.
[6] 楊偉華,沈士德.酸性礦井水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響[J].煤礦環(huán)境保護,1999,13(3):15-16.
[7] Dang Zhi,Liu Congqiang,Haigh M J.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weathering of coal mine spoi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2 ,18(3):419-426.
[8] Carlson C L,Carlson C A.Impacts of coal pile leachate on a forested wetland in South Carolina[J].Water,Air&Soil Pollution ,1994,72(14):89-109.
[9] Robert J L.Measurement methods for soil erosion[J].Frog.Phys.Gmg.,1989,20(2):5-9.
[10] 國家環(huán)保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11] 胡振琪,魏忠義,秦萍.礦山復墾土壤重構的概念與方法[J].土壤,2005,37(1):8-12.
[12] 王偉,張洪江,張成梁,等.煤矸石山植被恢復影響因子初探[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2):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