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睿,王繼軍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陜西楊凌712100;2.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楊凌712100)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旨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建構可持續發展體系,直接關系著農民生活以及長遠利益。該工程從1999年開始在陜西、甘肅、四川3省試點,到2003年底已覆蓋了全國2萬多個鄉鎮,10萬多個自然村,6 000多萬農戶[1]?!肮こ獭睂嵤┖?,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取得了一定的生態經濟效益。米脂縣1999—2006年間共完成退耕2.92×104hm2,涉及13個鄉鎮,352個行政村,2.68萬戶10.95萬人。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15%提高到15%[2],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分析退耕以來農業生態經濟演替過程,對米脂縣制定農業生態經濟優化耦合方案,穩固退耕還林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米脂位于陜西省北部,無定河中游,地處東經109°49′—110°29′,北緯 37°40′—38°06′,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溝間地以黃土峁和黃土短梁為主;溝谷地為各類侵蝕溝和河溝,無定河縱穿該縣南北,形成縣內最大的河谷川道區。東西長59 km,南北寬47 km,總面積1 212 km2。海拔高度為847.2~1 255.2 m。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8.3℃,無霜期 165 d,年平均降雨量440.9 mm,多集中在7—9月。
米脂縣現轄7鎮 6鄉,396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面積1 212 km2,總人口2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9萬人,占90%,農業勞動力6.45萬人。2008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4.6億元,財政收入增加到1.2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 7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 06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1.3萬元[3]。
資料來源于1998—2007年的《米脂統計年鑒》、《米脂政府工作報告》和農戶調查所獲取的數據。本研究以陜西省米脂縣作為研究樣本,在米脂縣所轄的4個退耕還林鄉鎮的10個村中隨機抽樣調查,獲得有效問卷88戶389人(表1),數據的獲取采取現場問卷調查的形式。

表1 2008年樣本農戶基本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樣本戶的戶主年齡大多分布在35~55歲,35歲以下的所占比例最低。退耕農戶的戶主大多是45歲左右具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戶,家庭成員大多為4人左右。
米脂縣根據國家要求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漠化的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在進行退耕還林的同時,積極推進封山禁牧。從1999—2006年,米脂縣通過退耕還林工程新增林草地面積共2.92×104hm2,經濟林發展到1.34×104hm2,果品總產量達7 388 t,林草覆蓋率40%。其中,全縣人均林地面積由原來0.02 hm2增加到0.15 hm2,增加了0.13 hm2;森林覆蓋率較退耕前增加了13.85%[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47.5%提高到60.23%(圖1)。

圖1 米脂縣1999年和2006年生態環境比較
“十五”期間,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0 km2,年向黃河輸入泥沙量降至1×107t以下,平均每年可減少向下游輸送泥沙1.62×105m3[4]。同時土壤的保肥、保水、保土能力大大增強,重點治理區基本實現了泥土不下山,洪水不出溝。退耕后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大幅減少,一些多年罕見的野生動物,如蛇、狐貍等又頻繁出現。
上述數據表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米脂縣生態環境。全縣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米脂縣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大量的坡地特別是25°以上的陡坡地已經退下來進行植樹種草,大面積的宜林荒山得到治理和恢復。與退耕還林以前相比較,米脂縣耕地面積減少了23.66%,退耕造林面積增加了15 454 hm2,這說明退耕還林對米脂縣土地資源再分配的影響效果明顯。
從1998—2007年,米脂縣的耕地面積隨著退耕年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二者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814。而林地面積隨著退耕年數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33。耕地面積與林地面積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938(表2)。

表2 退耕還林工程與米脂縣土地資源再分配的相關性比較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的10 a間,米脂縣的退耕面積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隨之林地面積和退耕造林面積不斷增加,這表明國家正有計劃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推動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其中,在2001—2004年間耕地面積、林地面積和退耕造林面積、波動較大。主要原因是,這段時期米脂縣大力推進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大量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為林地,耕地面積大幅減少,林地面積大幅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積的波動較大。2005—2007年間林地面積和退耕造林面積保持相對穩定,耕地面積略有增長。主要原因是前期大面積退耕還林已經結束,土地資源再分配基本完成,林地和退耕造林面積趨于穩定,耕地面積有所增長(圖2)。由此推測,未來10 a米脂縣土地資源再分配將進入微調階段,土地利用結構在退耕還林政策的調節下逐步趨向合理化。

圖2 1998—2007年米脂縣耕地、林地和退耕造林面積
2.3.1 退耕還林工程對米脂縣產業結構的影響 退耕還林前后米脂縣產業結構的變化(表3)。

表3 退耕前后各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 %
表3,1998—2007年間米脂縣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有明顯上升趨勢,第三產業走勢平穩。其主要原因是,米脂縣礦藏資源豐富,退耕還林后該縣大力培植鹽化工工業、建材工業、服裝加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使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轉向第二產業,大力推動了當地工業的發展。米脂縣在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同時,著力打造其勞務輸出品牌、小雜糧生產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加快推進了縣域經濟工業化、農業生產產業化和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由此可知,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米脂縣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積極影響。
2.3.2 退耕還林工程對米脂縣畜牧養殖業的影響
退耕還林前米脂縣幾乎家家養羊,養羊是米脂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退耕還林后,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實行“封山禁牧”,改放養為圈養。圈養使得勞動力和飼料投入增加,養殖成本大幅提高,而且圈養羊存在長肉慢,產仔率低的問題。為此米脂縣鼓勵農戶引進優良品種,實行科學養殖和規模化養殖,充分利用退耕牧草。
2007年全縣羊的出欄率達到107 914只,遠遠高于1998年;生豬、家禽的出欄量和大牲畜的屠宰量也比退耕前提高很多,說明退耕還林后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類消費量大幅增加,飼養牲畜不再只是單純為了換糧;至于兔出欄量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兔毛、兔肉等產品銷售價格近幾年不斷下降,市場前景不好(表4)。
2.3.3 退耕還林工程對米脂縣糧食生產的影響 退耕還林前馬鈴薯、小米和玉米是米脂縣的傳統糧食作物,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尤其是米脂小米和米脂馬鈴薯享譽全國。近幾年由于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退耕農戶的土地面積大幅減少。2007年樣本農戶的人均耕地面積由退耕前的0.288 hm2下降到0.135 hm2,人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為0.111 hm2,人均糧食擁有量為262.36 kg/人(表5)。

表4 退耕前后米脂縣畜牧養殖業情況
退耕農戶的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其中樣本農戶薯類雜糧種植面積所占比例最大,達到50.05%,占人均糧食作物種植收入的57.85%,達到人均 413.89元;大豆次之,分別達到 31.04%和22.81%,人均163.16元;玉米所占比例最低。主要原因是,米脂縣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退耕后的耕地,大力推動小雜糧生產,開拓雜糧銷路,提高了農民種植雜糧的積極性(表6)。
2.3.4 退耕還林工程對米脂縣農民經濟收入的影響
1999年退耕還林政策在米脂縣開始實施后,耕地面積大幅減少,退耕林木在短期內無法獲得經濟效益。
因此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再加上原有的季節性剩余勞動力,這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剩余勞動力群體。針對這一情況,米脂縣政府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勞務輸出行業和其它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為剩余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從米脂縣樣本農戶的收入結構(表7)來看,退耕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務工、種植業和養殖業。退耕農戶中外出務工人員占到總人口的30.89%,人均3 055元。可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改變了退耕戶的經濟收入結構,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表5 退耕前后樣本農戶糧食種植情況

表6 2007年米脂縣退耕農戶糧食作物種植結構比較

表7 2007年米脂退耕還林農戶家庭人均收入結構
2.4.1 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民思想觀念的影響 退耕還林前,退耕區農民習慣于墾荒種糧、廣種薄收的經營方式,對種糧的積極性高,依賴性大。退耕還林后,由于耕地面積減少以及其它外部因素的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幅下降。此次調查問卷中,90%的農戶認為目前種糧不劃算,不如外出務工,在滿足口糧需求后不愿意多種糧。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自然條件差,糧食產量沒有保障;化肥、農藥等價格漲速太快,種糧成本高,投入大;糧食銷路不好,價格低,經濟收入差。與此同時,多數農民希望國家能進一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強化惠農政策的落實程度,提高種糧的經濟收入,希望繼續種糧。由此可見,退耕還林政策實施10 a來,退耕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
2.4.2 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退耕區農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隨著退耕區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當地群眾多用粗糧換細糧,日常飲食以購入的面粉為主食,蔬菜、蛋、肉、油的日常消費量也有所增加,這說明退耕還林后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退耕區農民的日常消費支出情況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07年樣本農戶的戶均消費支出達到8 974.1元,主要是教育、飲食和醫藥3項,分別占總支出的30.65%,29.65%和 13.36%。
2007年樣本農戶的戶均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教育支出達到戶均2 751元;燃料支出和送禮支出次之,它們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分別為9.13%和8.37%,分別排在總支出中的第4位和第5位;通信支出和水電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例分別為5.91%和2.93%,排在總支出中的第6和第7位。
以上分析結果說明退耕還林后農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文化教育和醫療健康,其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表8)。

表8 2007年農戶戶均消費支出情況
2.4.3 退耕還林工程對人口資源分配的影響 退耕還林以來,米脂縣的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從事耕作的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有更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這對當地人口資源的分配產生了較大影響。米脂縣1998年以及2007年數據對比(數據來源于《米脂縣統計年鑒》)顯示,與退耕還林前相比,該縣總人口增加了2.10%,農業人口增加了0.40%,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中的農業勞動力數量下降了 21.72%。這說明退耕還林對米脂縣的人口資源的分布確實產生了明顯影響。
10 a來米脂縣農業勞動力隨著退耕年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二者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888。而勞務輸出與總勞動力隨著退耕年數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呈正相關,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51和0.771。農業勞動力與勞務輸出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831。勞務輸出與總勞動力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 0.888(表 9)。

表9 退耕還林工程與米脂縣人口資源再分配相關性比較
退耕還林后,留守在退耕區從事農業勞作的勞動力逐漸減少,更多的勞動力從耕地上解脫出來外出務工。隨著退耕還林時間的增長,總勞動力和勞務輸出人口越來越多。1998—2007年米脂縣農業勞動力和勞務輸出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1998—2007年米脂縣農業勞動力和勞務輸出情況
可以預見,未來10 a米脂縣退耕區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會繼續減少,總勞動力和勞務輸出量將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農民會放棄農業勞作外出務工。
(1)米脂縣實施退耕還林10 a來,植被恢復明顯,林草覆蓋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態效益顯著。退耕政策的實施,也使米脂縣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鼓勵良種引進,精耕細作,科學管理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使得退耕后糧食單產和牲畜出欄率較退耕前大幅提高,農民人均收入增加,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2)米脂縣屬于黃土高原丘陵區,人口密度較大,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效證明:黃土高原可以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3)米脂縣退耕還林工程中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許多農戶對國家退耕補貼過分依賴,沒有補助期滿后收益途徑的設計和選擇。應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大多數退耕地塊短期內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特別是生態林只有生態效益而無經濟效益。因此,在生態建設過程中,應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起來[5],把生態建設貫穿于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全過程[6]。退耕還林后后續產業發展滯后,政府應加大后續產業扶持力度,增強惠農政策的落實,實現退耕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
[1] 王兵,侯軍岐.退耕還林前后農戶收入結構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4):1224-1233.
[2] 李成高.米脂多項措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J].中國林業,2009(5A):31.
[3] 米脂縣人民政府網.米脂縣情簡介[EB/OL].(2009-03-17)[20090629].http:∥www.mizhi.gov.cn.
[4] 姚宏.米脂縣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R].200701.
[5] 賈海娟,馬俊杰,王俊,等.農業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的模式與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5,25(4):38-41,47.
[6] 周萬畝,李佩成,李莉,等.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工程現狀研究[J].地下水,2007,29(3):117-121.